胃肠道息肉内镜下电凝切除术.pptx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1/8/171胃肠道息肉内镜下电凝切除术

2021/8/172定义胃肠道息肉是指胃肠道黏膜突向内腔形成局限性隆起的病变。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或呈分枝状,大小不一,从数毫米至2-3厘米不等。

2021/8/173

2021/8/174

2021/8/175分类(一)根据息肉所发生的部位不同分类分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小肠息肉大肠息肉其中以胃和大肠息肉最常见,大肠息肉检出率为16.4%一42.6。

2021/8/176(二)根据形态学分类根据息肉在内镜下的形态,目前大多采用日本山田分类法将胃肠息肉分为四型:山田Ⅰ型:息肉基底广、平滑,与周围粘膜界限不清楚;山田Ⅱ型:隆起与基底呈直角,界限较明显,但无蒂;

2021/8/177(二)根据形态学分类山田Ⅰ型:山田Ⅱ型:山田Ⅲ型:基底较顶部缩小,与周围粘膜界限明显,有亚蒂;山田Ⅳ型:息肉底部明显狭小,形成蒂。

2021/8/178(三)根据病理学分类胃肠息肉病理组织学分类上通常分为四型:1、腺瘤性息肉2、错构瘤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综合征3、增生性息肉4、炎症性息肉

2021/8/1791、腺瘤性息肉:胃肠道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腺瘤性息肉与胃肠癌关系密切。90%以上的大肠癌为腺癌,而半数以上的腺癌由腺瘤癌变所致。好发部位:直肠、乙状结肠。大小:约0.5-2.0cm,部分大于2.0cm。根据组织学特征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

2021/8/17101、腺瘤性息肉:(1)管状腺瘤:最多见,占腺瘤的80%,多为有蒂息肉(85%)。形态:多数为1—2cm大小,有蒂,呈球状或梨状,表面光滑,可有浅裂沟和分叶现象。色泽发红或正常,质地软。

2021/8/17111、腺瘤性息肉:(2)绒毛状腺瘤(又称乳头状腺瘤):占腺瘤的10%。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达40%以上。形态:多无蒂或亚蒂,体积大,一般大于2—3cm,呈绒球状、菜花状,表面有细长绒毛或结节状突起,颜色苍白发黄,质软而脆,易出血,常伴糜烂,表面常附有大量粘液。

2021/8/17121、腺瘤性息肉:(3)混合性腺瘤(又称管状绒毛腺瘤):占腺瘤的10%。形态:以上两种的中间型,中等大小,多为厚柄的蒂,表面部分呈绒毛或结节状,质软。

2021/8/17132、错构瘤性息肉:(1)幼年性息肉(又称潴留性息肉)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多见于青少年,发生率约为6%一7%,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90%以上),是儿童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形态:90%生长于距肛门25cm范围以内,多数直径小于lcm,也有大于5cm者,有蒂。当息肉多达10个以上时,称为幼年息肉病。

2021/8/1714(2)Peutz—Jeghers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全胃肠道均可发生息肉,以空肠最常见。形态:息肉大小差异明显,多为有蒂或亚蒂且蒂较粗,蒂内有肌肉成分,因此蒂可竖起。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小叶间有深凹的裂沟,质地中等偏软,色泽与周围粘膜相同。

2021/8/17153、炎症性息肉:发生与胃肠黏膜慢性炎症反复发作有关,可见于炎症性肠病(UC、Crohn病)、慢性菌痢、肠结核等疾病。大肠癌手术后吻合口缝线异物反应也可引起息肉。主要发生在中青年,发生率在13.2%一28.9%。形态: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一般无蒂,直径常在lcm以下,有时呈桥状。Crohn病

2021/8/17164、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是一种胃肠黏膜退行性改变。主要由于胃肠黏膜表面上皮细胞过度成熟,细胞脱落障碍或更新时间延长,而使细胞数量增加,隆出黏膜表面所致。患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高峰年龄为50一59岁

文档评论(0)

张胜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