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_T 830-2024 外照射放射防护剂量转换系数标准.docx

WS_T 830-2024 外照射放射防护剂量转换系数标准.docx

  1. 1、本文档共2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S_T 830-2024 外照射放射防护剂量转换系数标准.docx

ICS13.280CCSC57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830—2024代替GBZ/T144—2002,GBZ/T202—2007

外照射放射防护剂量转换系数标准

Standardofdoseconversioncoefficientsforradiologicalprotectionforexternalradiationexposures

2024-05-13发布2024-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I

WS/T830—2024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照射条件 2

5外照射防护监测中实用量的运用 3

6注量对应有效剂量转换系数 3

7比释动能对应有效剂量转换系数 3

8注量对应器官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4

9注量对应眼晶状体吸收剂量的转换系数 4

10注量对应局部皮肤吸收剂量的转换系数 4

11比释动能Ka、光子注量Φ对应实用量的转换系数 4

12中子注量对应实用量的转换系数 5

13实用量与防护量之间的转换系数 5

附录A(资料性)照射几何条件 6

附录B(资料性)辐射场量到有效剂量的转换系数 7

附录C(资料性)光子辐射场量到器官吸收剂量的转换系数 21

附录D(资料性)中子辐射场量到器官吸收剂量的转换系数 67

附录E(资料性)注量对应眼晶状体吸收剂量的转换系数 124

附录F(资料性)注量对应局部皮??吸收剂量的转换系数 129

附录G(资料性)光子比释动能Ka、光子注量Φ对应周围剂量当量和定向剂量当量

H(0.07,0)的转换系数 130

附录H(资料性)单能中子注量对应周围剂量当量和以ICRU平板作为模体的个人剂量当量的转换

系数 133

附录I(资料性)实际中子源中子注量对应周围剂量当量和以ICRU平板作为模体的个人剂量当量

的转换系数示例 135

参考文献 136

II

WS/T830—2024

前言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代替GBZ/T144—2002《用于光子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系数》和GBZ/T202—2007《用于中子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系数》,与GBZ/T144—2002和GBZ/T202—2007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剂量转换系数和体素两个术语条目(见3.5和3.8),更改了拟人模型的术语名称(见3.9,GBZ/T144—2002的3.14,GBZ/T202—2007的2.16)和照射几何条件定义的表述(见3.10,GBZ/T144—2002的3.15,GBZ/T202—2007的2.17);

b)针对辐射场量对应辐射防护量转换系数部分,更改了原标准中光子和中子的能量范围,中子能量从1.00×10-9MeV~1.80×102MeV扩展到了1.00×10-9MeV~1.00×104MeV,光子能量从1.00×10-2MeV~10MeV扩展到了1.00×10-2MeV~1.00×104MeV(见第6章和第7章,GBZ/T144—2002的第5章,GBZ/T202—2007的第3章);

c)增加了正负电子、质子、正负π介子、正负μ子和氦离子注量对应有效剂量转换系数(见6.2);

d)删除了光子辐射场物理量之间的转换系数(见GBZ/T144—2002的第5章)。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放射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负责业务管理、法规司负责统筹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职业病防治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清华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澜涛、朱卫国、王坤、卓维海、苏垠平、

文档评论(0)

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