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徐汇区五十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无答案).docx

2024年上海市徐汇区五十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无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积累运用(12分)

1、默写(每格1分,共7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高度评价,称它兼有《国风》的“色而不淫”和《小雅》的“”。

(2)贾谊在《过秦论》中对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等“四公子”的能力和品格称颂有加,夸他们“,,”。

(3)《《陈情表》用“,。”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苏武传》是《汉书》名篇,刘知几《史通》称《汉书》是“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

B.《苏武传》按时间顺序记叙苏武出使、被扣、不受威逼利诱、苦守北海、持节不失的事迹。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名词,原来,从前)。

D.《苏武传》精于剪裁,善用对比,人物语言典型,暗含褒贬情感,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B.门衰祚薄日薄西山

C.听臣微志至微至陋

D.慈父见背府吏见叮咛

(3)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三个女子的命运。她们依次是()。(1分)

①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③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A.贾探春贾惜春贾迎春

B.王熙凤妙玉贾探春

C.薛宝钗李纨史湘云

D.林黛玉贾巧姐秦可卿

二阅读(68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3-5题。(12分)

社交媒体何以变成愤怒机器

①网络流行了这么多年,我们终于明白,如果说到促进对话的能力,在线互动往往比我们现实世界中的互动更糟糕——特别是涉及政治性或者道德性的话题之时。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社交媒体越来越像一台愤怒机器在运作,这意味着,它不仅包含挫败感、伤害欲和道德义惯,还促进和鼓励这些东西。

②在某些情况下,基于互联网的愤怒文化会带来积极的变化。它揭露了严重的犯罪行为,提升了社会运动,打击了那些令人发指的虐待者。例如,好莱坞大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在广泛传播的MeToo运动中名誉扫地,受到指控并被监禁。然而,关于社交媒体的另一个事实是,它不断?????????????。

③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中,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分析了超过50万条推文。结果发现,使用更多“道德—情感”语言(如邪恶、耻辱、毁灭等)的推文更有可能传播开来。根据他们的分析,每当推文中出现一个“道德—情感”类词语,就会使该信息的传播率提高20%。

④这种情形令人非常担忧。这不仅是因为,网络平台放大了那些最情绪化的反馈,而不是提供精细的、有分寸的声音,而且也因为,当它与公共话语的另一个丑陋特征—群体极化结合在一起时,就会慢慢扭曲对公共对话的看法,反过来,则会进一步扭曲真实世界。

⑤这在纽约大学的同一项研究中也得到了证明,研究者发现,“‘道德—情感’的表达在内群体网络中比在外群体网络中扩散得更加厉害”。而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只能通过理性的思想交流和对这种交流有准确认识的公民来实现。如果人们持续生活在情绪化的信息环境中,温和立场的基线就会瓦解,从而使极端言论大行其道。

6这种极端性不仅体现在有关政治和道德的共同讨论中,也直接入侵了私人生活。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近年来多发的针对个人的公开羞辱,羞辱对象既包括公众人物也包括普通公民。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现在允许成千上万的人参与以前不可能的集体羞辱,它们大大放大了人类公开羞辱的手段,将受害者从城镇广场带到全球联网的屏幕前。

⑦一些人类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认为,羞耻感是普遍的、生物性的,是确保我们生存的一种进化机制。这种情绪有助于保护个人免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成为一个群体之外的异类。羞耻感也可能与厌恶感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厌恶感针对的是作为群体污染源的自我。

⑧来自群体过程的羞耻感,自然有它的益处。然而它作用在个人层面上,真的会造成严重破坏,导致个人产生无力感、无价值感和其他心理动荡。

⑨2021年12月6日,16岁的少年刘学州在网上发布了一条寻亲视频,他不知道这将是一条永久改变他生活的视频。一场推他走上不归路的网络风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疑问:任何单一的表达失误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声誉?社交媒体上的羞辱——或者对某人的任何堆积如山的批评——何时变成一种霸凌?网民可能从网络救济瞬间转换为网络暴力,谁能用恒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

文档评论(0)

180****97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十年深耕,专业只为中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