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诗人情感踏修心之行

——《古代诗歌五首》群文阅读

学习目标:

1、学习明确诗歌感情基调的基本方法,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2、学会悦纳自己,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中遇见的苦难。

学习重难点:

学习明确诗歌感情基调的基本方法,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课堂学习之前,我们先来齐读本课的课题(出示课题,生齐读)

你们从课题当中找到了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预设:本课要学习如何感悟诗人情感,如何修心让自己更强大。

没错这堂课我们主要要学习如何品诗人情感,如何踏修心之行。我们一起来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1、学习明确诗歌感情基调的基本方法,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2、学会悦纳自己,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中遇见的苦难。)

二、初读入情,明确感情基调

(一)比读《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1、请同学们齐读这两首诗,说一说这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并说一说理由。

预设1:《登幽州台歌》的感情基调是悲伤孤独,从后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句感受到的诗人悲伤的情绪,“怆然”是悲伤的样子,“涕”是眼泪,作者面对悠悠天地悲伤地流出了眼泪,直接表达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预设2:《登飞来峰》作者的心情是自信豪迈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一句感受到诗人的豪迈之情,“不畏”是不怕的意思,说明诗人不畏惧困难,“自缘身在最高层”我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自信。

2、诗歌中有些诗句能够直接传达出诗人的情感、情绪,这是属于哪种抒情方式呢?

预设:直接抒情

师小结:没错,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发现诗人的情感有时会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某些句子中,因此要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我们可以先找出诗中抒情的句子(出示技巧一:寻找抒情的句子或词语)。

因此在读的时候我们也要重读体现情感的句子。我们一起再来齐读这两首诗歌,读出情感。(学生先自由读,然后齐读尝试读出情感)

(二)比较《望岳》《游山西村》

诗句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和词语让我们能够初步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但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他告诉我们诗人所见之景,同样能为我们传递出诗歌的感情基调。

1、自由读《望岳》《游山西村》并思考:这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预设:《望岳》体现诗人豪迈的情感,《游山西村》体现了作者在山村游玩的闲适之情。

2、同样都是写见闻,诗人施展了什么样的魔力,让我们有这么不一样的感受呢?我们了解一下诗人所见之景。

预设1:《望岳》中作者见到的景物有泰山、层云、归鸟等。“齐鲁青未了”写出了泰山的青翠连绵,“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写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细望山间景色,展现泰山“天高任鸟飞”的壮阔身姿。因此泰山气势雄伟,景色瑰丽,不禁让人产生一股豪情壮志。

预设2:《游山西村》中诗人所见之景是腊酒、鸡豚、山、水、村、春社日祭灶神的场景,这些都是乡村的景物,给人以闲适之感。

教师出示下表

师小结:原来不同风格的景物体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来体会(出示技巧二:寻找不同风格的景物)。当然知道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我们便要注入情感进去读。(第一小组读《望岳》读出作者的豪情壮志,第二小组读《游山西村》读出作者的闲适之感。)

(三)读《己亥杂诗》

1、听范读,找出这首诗中一个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词。

预设:浩荡离愁。

2、读到这个词老师发现,这首诗肯定是抒发作者愁绪的诗,我这样理解,对吗?

预设:不对,他前面是写离愁,但是后面又说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的是是落花化作春泥去养护花朵,这里就没有强调愁。

师小结:从你的描述中我知道了,在理解诗人情感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瞻前还要顾后,联系后文。(出示技巧三:联系前、后文。)

是呀,当前后文感情基调不一致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读出区别。同学们来尝试一下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读出这种区别。(生自由读,然后个人展示读)

三、知人论世,读懂诗人情感

当然,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除了捕捉这些小方法之外,还要知道诗人的写作背景。(依次出示诗歌写作背景并提问)

《登飞来峰》: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四月初,27岁的王安石,是进士甲科高第,考了第四名,本可按惯例获取晋升的机会,他却没去申请,主动远赴浙东海隅的一个小县,三年期间他浚渠川,兴水利,建县学,兴教育。这是他第一次主政一方。本诗创作于公元1050年夏天。当时,王安石在浙江鄞县担任知县的任期已满,正途经杭州返回江西临川故里。

1、我们先来关注一下王安石,从《登飞来峰》的写作背景中从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有能力、有计划、胸中有远大抱负并且愿意为之付诸实践的人,因此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dwangj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