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五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_晚清至民国初期考点19辛亥革命与民国初期的政治作业课件.pptx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五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_晚清至民国初期考点19辛亥革命与民国初期的政治作业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点19辛亥革命与民国初期的政治

经典3+23年高考+2年模拟

经典3+21.[2023湖北黄冈模拟]甲午中日战争至武昌起义期间,埃及亡国史透过报刊、教科书等媒介,借以弹词戏曲、竹枝词等表达形式广为流传,化为亡国象征,时常出现在政治讨论、启蒙话语塑造中。就讨论主题而言,“外债”“文明”“改革”是中心话题。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族危机加剧下民族主义意识凸显B.大众传媒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手段C.亚非拉地区是民众关注世界的焦点D.晚清政府着力营造变法的浓郁氛围答案1.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至武昌起义期间,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于亡国的话题广为流传,时常出现在政治讨论中,这反映了民族危机加剧下民族主义意识凸显,A项正确;大众传媒可以推动社会变革,但不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手段,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的现象与政府无关,排除D项。

经典3+22.[2023福建三明模拟]据同盟会会员居正回忆:“迨孙公解职,袁氏继任,中央政府须得改组,约法问题因之而起。孙公命胡汉民召集同志、参议院及我等讨论大体……至中央则宜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这说明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A.反对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B.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分歧C.力图通过立法维护民主共和D.借政党政治巩固革命成果答案2.C据材料“迨孙公解职,袁氏继任……至中央则宜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可知,为防止袁世凯专权,孙中山召集革命派,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为应该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这说明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力图通过立法维护民主共和,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制约袁世凯的权力,不是反对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故A项错误;改总统制为内阁制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而不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分歧,故B项错误;D项与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意图不符,排除。

经典3+23.[2023豫南九校联考]1911年11月18日,天津《大公报》发表《论今日政体上之解决》,提出将中国建成中华联邦帝国,即在保留清帝的基础上承认各省为自主自治的联邦,由各联邦公举代表到北京组织国会,编订宪法,组建政府,外交、军事、财政、交通等要务均由国会议决,交政府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A.政体走向受到关注 B.南北议和尚未达成C.专制思想依然盛行 D.共和政体难以推行答案3.A依据材料时间“1911年11月18日”可知,文章发表的时间是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华民国建立前;结合文章标题《论今日政体上之解决》和文章内容可知,采取什么样的政体成为当时争论的焦点,A项正确;材料与“南北议和”无关,排除B项;当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即将土崩瓦解,排除C项;“共和政体难以推行”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经典3+24.[2022湖北卷]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经典3+2答案4.B材料中“乍更新岁气象万千处此繁盛之区益增今昔之感”体现了该青年对社会嬗变的肯定,这种肯定并非局限于民国元年元旦当天的情感体验,A、C两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出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D项错误。

经典3+25.[2021广东卷]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答案5.D材料表明,孙中山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但贫富悬殊,他在演说中强调避免“再蹈覆辙”,意在解决贫富悬殊等民生问题,故D项正确。A项与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这一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避免出现贫富悬殊,而非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B项错误。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通过,为联合苏俄提供了政策依据,C项与材料无关。

经典3+26.[2021河北卷]《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答案6.D由材料“东交民巷……组成”可知,帝国主义在华仍然享有特权,反帝任务没有完成;由材料“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可知,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其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说明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xq9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