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要求。

1.夏代历法《夏小正》中有记载:正月时有俊风,农纬厥耒(整理农具),囿有见韭;三月越有小旱,始蚕,祈麦实;四月囿见有杏;五月种黍。这说明夏代历法()

A.体系发展已成熟 B.与农业生产结合紧密

C.催生了农时观念 D.适应精耕细作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夏小正》主要对农具、农时作了记载。由此可见材料体现夏代历法与农业生产相关,B项正确;体系发展已成熟与史实不符合,历法刚刚出现,排除A项;催生了农时观念只体现材料记载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C项;夏朝的农业还没有实现精耕细作,排除D项。故选B项。

2.汉武帝去世后,继位的昭帝年仅8岁,外戚霍光以大将军身份秉政,领尚书事。西汉后期如外戚王莽等,也都是以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上述现象反映出()

A.中央行政中枢权力调整 B.汉匈之间战争绵延不绝

C.军功阶层长期把持朝政 D.藩镇割据削弱统治力量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后期,外戚经常通过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说明此时中央中枢权力已有中朝转移至大将军等手中,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了匈奴问题,排除B项;以大将军身份掌权,并不代表立有军功,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藩镇割据,排除D项。故选A项。

3.均田制实施之初,国家对土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按等级授田。农民可通过从国家请田或受田获得土地占有权(只针对部分熟地)和使用权。政府对农民在何种土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有相对具体的规定,违者将被收回土地。这说明均田制的实施()

A.维系了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了国家赋役征调

C.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D.扩充了自耕农所有制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农民虽然有土地使用权,甚至占有权,但并没有选择在何种土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的自由,这表明封建政府依托均田制,维系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A项正确;保证了国家赋役征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了均田制的实施情况,并未明确体现其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缓解效果,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农民获得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但不能直接得出扩充了自耕农所有制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4.王阳明曾写诗道:“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后来又创诗篇:“逢时已负三年学,治剧兼非百里才。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这些诗篇反映出王阳明()

A.注重内心警醒与反思 B.关注底层民众的困苦

C.倡导个性自由反封建 D.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逢时已负三年学,治剧兼非百里才。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可知,王阳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反映出王阳明浓厚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注重内心警醒与反思”属于王阳明心学的主张,材料没有涉及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关注底层民众困苦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王阳明作为地主阶级代表,并不反封建,排除C项。故选D项。

5.鸦片战争后出国华工,绝大多数是闽、粤两省沿海各区的农民。如广东南路各县,一般雇农或佃农,以田租太贵无法承佃,以工值太廉且无工可做,相率卖身当猪仔到南洋去当苦工者,每年约以千万计。据此可知()

A.闽、粤农民预见到国内商业发展暗淡

B.商业发展吸引更多农民下南洋经商

C.华工下南洋推动了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D.闽、粤地区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鸦片战争后,华工大量出国,主要是闽、粤两省沿海各区的农民。说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近代的经济结构出现变化,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系商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据材料”相率卖身当猪仔到南洋

文档评论(0)

牧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