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JBT 9344-2024《光学倾斜仪》规范.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光学倾斜仪的标准取代了JBT93441999《光学倾斜仪》,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并删去了基本参数中的微动机构调节范围仪器附件的规定和底板平工作面的工作面平面度要求等内容此外,还提高了技术指标名称的准确性该标准适用于各类仪器

ICS17.180.30CCSN34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9344—XXXX代替JB/T9344-1999

光学倾斜仪

Opticalclinometer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II

JB/T9344—XXXX

目次

前言 III

引言 I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分级和基本参数 1

5技术要求 1

5.1主要技术指标 2

5.2仪器外观及各部分相互作用 2

5.3运输贮存基本环境试验 2

6试验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试验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示值误差 3

6.3读数装置的放大率误差 4

6.4以底板平工作面为基准时,仪器的零位误差 5

6.5以底板平工作面为基准和以V形槽为基准,仪器零位的一致性 5

6.6底板平工作面的平面度 6

6.7底板V形槽工作面的直线度 6

6.8底板V形槽方向与底板后边缘定位面的平行度 6

6.9底板平工作面和V形槽相对于仪器重心位置的正确性 6

6.10横向水准器零位的正确性 6

6.11底板平工作面和V形槽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 6

6.12底板平工作面的硬度 6

6.13粗读数度盘零位误差 6

6.14转盘边缘受5N轴向外力作用后,仪器的示值变化 7

6.15仪器外观及各部分相互作用 7

6.16运输环境试验 7

7检验规则 7

7.1检验分类 7

7.2出厂检验(即交货检验) 7

7.3型式检验 7

8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8

8.1标志 8

8.2包装 8

8.3运输 8

8.4贮存 8

附录A(资料性)带莫氏4号锥柄的专用夹具 9

III

JB/T9344—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标准代替JB/T9344-1999《光学倾斜仪》。本标准与JB/T9344-1999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见第3章);

——将基本参数“分格值”(见1999年版的表1序2、3)更改为“分度值”(见表1序2、3);——更改了级别的命名,并删除了“JJQ05”级别(见4.1,1999年版的表1的表头);

——删除了基本参数中的“微动机构调节范围”的规定(见1999年版的表1序4);——删除了仪器附件的规定(见1999年版的4.13);

——将技术指标名称“仪器的准确度”(见1999年版的表2序1)更改为“示值最大允许误差”(见表2序1);

——将技术指标名称“仪器的零位准确度”(见1999年版的表2序3)更改为“仪器的零位误差”(见表2序3);

——更改了底板平工作面的平面度要求的表述(见表2序5,1999年版的表2序6);——更改了V形槽工作面的直线度要求的表述(见表2序6,1999年版的表2序6);

——增加了底板V形槽相对于仪器重心位置正确性的要求((见表2序8);——增加了横向水准器零位正确性的要求(见表2序9);;

——更改了检验底板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器具(见6.11,1999年版的5.9);;

——更改了检验金属度盘受力后示值变化的测量器具(见6.14.1,1999年版的5.13.1);——增加了附录A,给出了仪器示值误差的测量器具简图。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阳新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理工大学、贵州省光学测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南京江南永新光学有限公司、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