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VIP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导语国家兴盛之时,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于是居安思危,大胆进谏,目的是防微杜渐。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往今来,国事艰难之际,总有气魄足,眼光长远的政治家站出来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之道,坚持变法除弊以希望国家昌盛。如春秋之管仲,战国之商鞅,明朝之张居正。但变法之路,阻力重重,艰难万险,甚至朋友也会跳出来极力反对。是守成还是创新?坚守还是放弃?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如何表述自己的观点的。

王安石

1.掌握文言相关知识;2.学习本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学习目标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司马”:即司马光“书”:文体名,书信。解题

“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对象)“与……书”《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妻书》(林觉民)“报……书”《报任安书》(司马迁)(复信)(高官)“上……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回信)“答……书”《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苏武书》(李陵)书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者介绍

王安石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僚家庭。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他主持变法。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宋神宗动摇,变法失败。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相;熙宁九年(1076),辞去宰相,退居江宁;熙宁十年(1077),被封为“舒国公”,后改封“荆国公”,后人称其为王荆公。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作者介绍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刚劲,诗词遒劲清新,豪气纵横。主要作品:散文《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等,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等;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sù)水先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作者介绍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政敌”与“诤友”

写作背景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国家内外交困。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知政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给王安石写了长达4046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两方面指出变法的失误之处,要王安石放弃新法。王安石“故略上报”,没有对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的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3300多字的《与王介甫第二书》,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王安石一一驳斥,写下了这篇仅有428字但却千古流传的驳论名篇《答司马谏议书》。写作背景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陈述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承蒙第一段赐教私自认为同游共处相互交好常常所持的意见勉强解释蒙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知晓理解回信简略为自己辩解再思又考虑对待优厚书信往来简慢草率详细原因希望或许原谅我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段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政见不合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④“具道所以”写信目的: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③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游处相好日久

措辞有何特点?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有礼节、有风度

文档评论(0)

xftxxy5089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我是一个从事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2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