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4届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2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最先面对和关注的就是文学作品,批评者只有“走进”作品,通过对作品仔细认真地“细读”,才能真正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意蕴,并将其揭示出来。“走进”作品首先要建立在“认同”基础上,只有“认同”了作品,才能“走进”那些有意义、有价值、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当然,批评者不但要“走进”作品,还要“走出”作品,把对作品的感受传达给读者,而且要传达得真实、准确,符合作品本身的意蕴,而不是批评者的一种主观隐想。文学评论的理想境界应是“与小说家的创造精神会合”,然后再进一步与作品中所表现的“创造精神会合”。实现“与小说家的创造精神会合”,就需要“走近”作者。“走近”作者,是全方位的“走近”:一方面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秉性;另一方面,还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生活环境。文学批评要“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其最终目的是要“走向”读者。“走向”读者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它要为读者提供关于具体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的细致而深入的解读,让读者明白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为什么是好的,又具体好在哪里。另一方面,批评者又是一个传达者,批评者要把自己从作品中所发现的美传达给读者。

(摘编自张奎志《走向与作品、作者、读者相遇合的文学批评》)

材料二:

在学术体制和出版制度的规约下,文学批评呈现出过于显豁的专业主义倾向,已从学术生产线上的“尖兵”蜕变为一个四平八稳的“文书”。李健吾曾这样描述文学批评家的使命:“不是摧毁,不是私人作战,而是建设,而是和自己作战。”更进一步,我们还要关注的是,当下文学批评隐含着危机,作为文学批评的主体,批评家在这样一个年代应该何为,批评家的任务成为最值得追问的问题。本雅明、伊格尔顿在对文学批评的本质和功能认识上有很大差异,但他们在对批评的社会功能上,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那就是打破批评的专业主义和视批评为一个“封闭的花园”的做派,认为批评应该与社会保持生动丰富的交流,果敢介入社会事务。

而当下文学现场已经置身在一个数字化高度发达、网络新媒体方兴未艾的文学新时代。文学的疆域与边界在变化,文学现场更为多元和芜杂,批评家的知识体系、批评观念和阐释方式亟待新的升级。传统批评家作为场外观察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定位,在新的文学时代已经远远难以胜任批评的重任。面对这种新的文学语境,以及新的文学现象,当代批评家在文学生产制度中的功能需要新的拓殖,批评家的任务也需要相应调整。批评家要有开放的文学观、先进的阐释范式,以及崭新的文学身份进入到这种文学场域之中。重提当代批评家的任务,不仅仅是在学科或专业层面重申批评家的专业能力,更应该是在知识分子意义上再次召回知识人的公共性、公共知识分子积极介入社会事务功能。这样的批评,才是不死的批评。

(摘编自沈杏培《重提当代批评家的任务》)

材料三:

文学批评如何重拾公信力?这是当下文学批评界应该思考的问题。批评家的素养是很多作家都关注的问题,这表现在批评家的真诚上。有的批评家过于“自信”,经常用一些“大词”对作品进行判断,动不动就“里程碑”“开创性”等。有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就不满意,或以某种不变的观念去衡量所有的作品。这就是因为缺乏一种批评的真诚。真正的文学批评,是通过分享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活,来表明自己的存在,是通过对作家想象力的呈现,来阐明文学作为生命世界所蕴含的秘密,并表达批评家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

与批评主体素养密切相关的是批评观念。素养是观念的表现形态,对话是一种重要的观念。以对话形式展开文学批评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其表层特征是言说者与受话者的语言交流,深层内涵则是言说者与受话者的审美旨趣、表达方式、价值观念的互动。优秀的批评家是批评活动中对话情境的成功构建者,他必须具有平等意识,才能有效地进入作品人物与作家的内心世界,才能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天地,才能使自己的批评穿过文字抵达历史、现实或人性的高度。这并不意味着批评家可以放弃自身的学术品格、价值判断和社会使命,而是要发挥批评主体的人格力量,遵循文学批评发展的规律,使文学批评呈现出不可替代的魅力。否则,批评者就无法进入作家与作品深处,也无法拨开笼罩在读者心头的疑惑,对话也就成为空话。而对话能否很好开展,批评语言是关键。批评语言是批评观念传递的媒介。批评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批评观念的表达。要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那些优秀的文学批评基本是通俗、清晰、灵动,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

(摘编自明飞龙、王园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牧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