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纳新接远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通史复习.pptx

国家认同纳新接远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通史复习.ppt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三国家认同纳新接远——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与对外交往;“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早在先秦时期,大一统的制度、血缘、文化认同观念已经产生。大一统是指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秦汉王朝建立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西汉思想家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将大一统上升到天地常理、历史规律的高度。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成为历代有为的政治家们国家治理的目标与理想。

中国古代广泛交往与交流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逐步深入的。正是通过这些认识与交往,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也正是通过这些交流,中国人民丰富了自己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人类的共同进步。;一、华夏认同——古代民族交融的历程与途径

1.民族交融的历程;五代辽

宋夏金

元时期;2.民族交融的实质内容;二、区域交流——古代中国的人口迁移及影响

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2.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与影响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有利??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力资源得到较合理的分配利用。

(5)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三、开放包容——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途径及特点

1.途径

(1)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2)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3)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

(4)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2.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以前。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以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等。;(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5)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煕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史学新论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意识做了具体反映,《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朝、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这一政治统绪。《晋书》中的《刘元海载记》记述了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为刘汉后裔,;所建政权以“汉”为号。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总体来说都非常重视汲取汉族先进文明制度,统治者都非常热心儒学,如北魏孝文帝就以汉化改革著称,对儒家道统极为认同,自觉捍卫华夏道统。

——汪高鑫《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文化

认同意识——以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为考察中心》;[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以何角度进行华夏认同,并说明这种民族认同的历史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

qwere1111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音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