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信仰及风俗.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隍信仰及风俗

城隍信仰及风俗

周德华

城隍二字原出于《易泰》“城复于隍”。我国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城,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先前城隍二字连在一起仅具建筑和防卫上的的意义,以后由于筑城技术的提高、城市化过程的推进,战争和当地人格神信仰的交互作用,城隍演变为一个普佑黎民的地方保护神。人们旱灾求雨、水灾祈晴,出现天灾人祸就请他禳灾,也即所谓祈人寿年丰,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方神袛。

苏州景德路上的城隍庙已有1700年历史,是全国最早的城隍庙之一。

吴江最早的城隍庙于唐先天二年(713年)敕建,距今正好1300年。明初,苏州府县大举兴建城隍庙。至明末,城隍庙逐渐向下延伸,镇镇乡乡,遍地皆见,如商业巨镇盛泽,在1平方公里内就有4座之多。

笔者查阅各镇方志,除同里而外皆有城隍庙的记载。

平望城隍庙,位于古运河西岸,安德桥堍,初建无考,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次重建,解放后,先被征用为吴江县公安局址,后被征用为粮库。

盛泽有两座城隍庙,一在东白漾北,称为东城隍庙;一在西肠圩之西北,称为西城隍庙。两处始建无考,清代屡次修建。解放后两庙均被征用为粮库。

震泽镇及其东之双杨市(村)分别建有城隍庙,明清两朝相继扩建。后者称为大庙,清咸丰年间因该村摇经业崛起而全村致富,故而香火鼎盛,清季成为江浙边境水上盛会——双阳会的会源地。20世纪80年代尚有遗址,为两进院落,曾用于村办企业。前者解放后被征用为粮库。

黎里城隍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代重修。庙址在一处名叫下丝圩的独脚圩内,四面环水,风景独特,其西建秋禊桥与陆地相连。桥为三孔梁桥,桥面石板不平,行走时有“的咯”之声:乡民戏称为“的咯”桥。黎里城隍庙解放以后被征用为粮库,1998年恢复旧观。

芦墟在明清以后建有老、新城隍庙各一座,后者部分遗址犹存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

梅埝亦有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清末倾圮。

吴江县内所有城隍庙虽各有昭灵侯庙,昭灵侯祠,昭灵观和曹王庙等别称,然无一例外,皆祀奉唐太宗十四子李明一人,可谓异庙同神,即如程邦宪①在《重修昭灵侯庙记》中所言:“郡邑祀城隍庙,所以守护一方水旱疾疫,士民祷焉。久则亦有迁代,如世之黜陟者,其来旧矣!惟吴江之祀昭灵侯则永久不替,侯为唐太宗十四子,讳明,封曹王,调露中(679~680年)为苏州刺史,有惠政。先天二年(713年)立庙于吴江②”。

历来,吴江境内所有城隍庙皆属道教,如黎里城隍庙亦名禊湖道院③。现该庙驻有道士,为吴江区内唯一的道教道场。

城隍庙的型制和体量各异,一般在市镇较大,清代,县邑的城隍

有些城隍庙独具匠心,如在大堂梁上悬挂一只大算盘,据平望父老追忆,在当地城隍庙大殿内悬挂一只檀香木大算盘,香气氤氲,其算盘子有孩童拳头这么大,以示“人算不如天算”。还有的城隍庙在大堂的滴水檐前高悬锃亮之铜镜,好让信众照照自己的“良心”。

城隍庙的最后一进无一例外是城隍老爷及其夫人的寝宫,其余廊庑辅房可用于寄放寿材,以增阳寿。

城隍庙也有“行政级别”,阴、阳两界不仅有相同的行政垂直体系,如府、州、县、镇、市级城隍庙,还设有布政财帛司、按察纠察司、粮道、漕运甚至江南织造之类等职能城隍。如盛泽闹市北大街之东,有利济侯祠,俗称东庙,祀元处士金元七;北大街之西有宁济侯祠,俗称西庙,祀元处士金宁一,两者系叔侄关系,皆是漕运神。阴官、阳官对等,老百姓在阳间受官府辖制,到了阴曹地府也自在不了。

既然城隍建有垂直行政体系,也就有了“隶属”关系,因而各地城隍庙例行向下属的土地庙收取纸钱,犹如人间田赋,称之为“解天饷”,俗称“解黄钱”,届时吹吹打打,热闹了一番。

城隍风俗多半是鬼文化,一年两次往荒郊祭祀孤魂野鬼是城隍神的主要职司。春为正清明日,秋为十月朔(初一),各镇城隍老爷俱要出堂往郊外厉坛致祭,称为祭坛会。

出祭之日,仗卫整肃,舆从骈集。城隍身披白袍,神像庄严肃穆。锣声阵阵,丝竹低吟,人们执香礼拜,拥塞道路,信众身穿红布罪衣罪裙戴枷随行,巡行队伍中还有提香炉、肉身灯等苦行“赎罪”表演。城隍老爷回庙时,众信徒还要在庙门口跪接。

旧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为传统鬼节,城隍庙内例行设坛作法打醮超度冤魂,以保一方平安。夏秋间若瘟疫流行或遭遇严重水旱灾害,则庙董们公议传城隍老爷神旨禁屠数天。

此外,江南民俗,民家丧事期间,例由亲属及小辈披麻带孝,到城隍庙去“烧七香”,从头七烧到断七(七七四十九天)。一为超度,二为解冤,须由城隍老爷转寰,完成从阳世到阴世的轮回。

烧七香时,庙里执事将亡者的忌日时辰记下,誊录在“辖区”内“门徒”的分户册中,每到清明、中元(旧历七月十五日)、十月朔及冬至四节来临前,将各家五服内的祖宗亡人名单及其生辰忌日书写在黄裱纸上,外套红纸封缄,缄条上竖写“祭祀正常”,再盖上城隍印信,派庙祝挨家分送,提醒主家要逢节“家祭”,这种做法称“送经疏纸”。主家

文档评论(0)

185****96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