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PPT第三十一章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探索.pptx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PPT第三十一章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探索.ppt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十一章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西方学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的不断深化,从个人出发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成为“显学”。在当时的法国,有着存在主义理论背景的许多思想家纷纷转向马克思主义,如列斐伏尔、梅洛-庞蒂等,都力图从马克思主义出发,重新确立自己的理论方向。在这种情境下,1960年,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出版了《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在这部著作中,萨特一方面进一步发挥了其早年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批判了从“经济决定论”出发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模式,认为在这种解释中存在着“人学的空场”,强调用存在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用“人学辩证法”代替“唯物主义辩证法”。同时,萨特又认为自己的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哲学,而是“寄生”于马克思主义身上的一种思想体系。;《辩证理性批判》共两卷。1960年,《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由伽里玛出版社在法国巴黎出版。按照萨特的设想,《辩证理性批判》第二卷将“论述整体化本身的问题,即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和变异中的真理的问题”。但是,萨特认为自己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一次“理论的失败”。所以,萨特放弃了第二卷的出版。现在的《辩证理性批判》第二卷由阿莱特和卡伊姆整理、编辑,1985年由伽里玛出版社在法国巴黎出版。;;《辩证理性批判》的副标题为“实践整体的理论”,上卷分为序言与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方法问题”,探讨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整合;第二部分为“辩证理性批判引论”,是对“教条”辩证法的批判和以“批判经验”为基础的“批判”辩证法的探讨;第三部分为“第一部从个体‘实践’到实践-惰性”,主要探讨惰性实践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下卷的主要内容为“第二部从群体到历史”,分为两部分:一是“论群体”,二是“论作为整体化的辩证经验”。从总体上看,《辩证理性批判》在结构上较为松散,在写作过程中,萨特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概念与方法,最终还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应相互“补充”。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存在着“人学的空场”,需要以存在主义来“补充”;同时,存在主义只有奠基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才能摆脱其空洞性。这种相互“补充”既合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即个人存在于变化的历史之中,也合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即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从而达到对人的历史实践的总体化理解。总体化不同于总体性,总体性是凝固化的结构,而总体化则是一个动态的、展开的过程,是人通过自己的谋划对既定条件的接受与超越的过程。

第二,前进-逆溯法是理解总体化的基本方法。前进法是马克思主义面对历史的基本方法,是对社会结构深层矛盾的总体分析,但这种分析易流于宏大叙事,忽视了对个人活动与生存的微观分析;逆溯法就是对具体事件、对象的真实确认,探索的是对象的历史特殊性。前进-逆溯法就是在总体化要求下尽可能;第三,匮乏造成社会异化与人的异化。人类历史是一部同匮乏做斗争的历史,匮乏构成了既定社会条件下物质性行动的原初结构,使个体的自由实践转变为外在的惰性物质条件。匮乏具有三层含义:一是作为初始的物质资源的匮乏,即人类生存物质条件的不足;二是在这种初始匮乏下的实践所形成的社会物质条件的匮乏,它使初始意义上的物质资源匮乏变成了社会意义上的匮乏;三是人与人关系的匮乏,人体现为一种异化的种类,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敌对状态。这是一种双重的分离:一方面,个体与他人相分离;另一方面,个体与自己也处于分离状态,造成了人的非人性惰性结构,弱化甚至削减了人的自由创造能力。匮乏是一种惰性,它吸收他人的劳动并使之反对每一个人,从而造成了社会异化与人的异化。;第四,惰性-实践、物的指令与社会关系的物化。惰性-实践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反转,它将人类实践的合目的性的力量逆转为惰性的力量,形成一个物化的世界,人变成了自己的创造物所支配的对象,人的内在性和相互性被以物为中介的伪相互性关系替代了,物的指令支配着人的活动。物的指令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为机器系统的指令,人将物的指令内化,成为机器的代理人。二是在利益中体现为特定社会场域中人同物的关系,利益是对物的占有,将人类的所有物变成个人或特定团体的所有物,个体之间的关系由此体现为被物所控制的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使自己物化以便为物服务。三是体现在“命运”中,机器对工人来说是一种命运,它决定了工人的存在方式;资本对人来说是一种命运,它控制着每一个人。可以说,惰性-实践使人无法摆脱物的指令的控制,形成了物化的社会关系。由个体构成的系列与集合体,就是物化社会的存在方式。;第五,个体的自由实践与生成性的辩证法。与惰性-实践相对立的是个体的创造性实践。在这种实践中,个体的实践与群体的实践统一起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llen7349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知识共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