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PPT第三十六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pptx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PPT第三十六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ppt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十六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一

写作背景;20世纪70年代之后,法兰克福学派面临着研究范式的转型。从理论逻辑看,《启蒙辩证法》与《否定的辩证法》虽然极其深刻,但它们都无法提供一种建设性的思考;从社会发展看,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组织化社会向后组织化社会转变,与批判理论相呼应的社会激进运动走向式微,革命的理想越来越具有乌托邦的色彩。如何继承批判理论并充分吸收当时的理论成果,重新构建一种面对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理论范式,这是法兰克福学派所面临的一个理论难题。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1929—)重新审视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力图重返批判理论的早期传统,通过整合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成果,将激进的批判理论转变为带有建设性功能的批判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又译《交往行动理论》)就是哈贝马斯这一思考的“开端”。正如哈贝马斯本人所说,“交往行为理论不是什么元理论,而是一种试图明确其批判尺度的社会理论的开端”。;正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哈贝马斯宣布早期批判理论的失败,并认为这种失败是由于意识哲学的范式已经失效;同时,哈贝马斯又认为,向交往理论的范式转型实际上是回过头去从工具批判终止的地方重新开始,从而把社会批判理论未能完成的使命重新承担起来。这表明,《交往行为理论》所阐发的思想并不是法兰克福学派以至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自然延续;同时,《交往行为理论》又是基于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反思而阐发交往理论的,体现着批判理论对理性、历史条件,以及理论研究与解放旨趣之间关系的持久反思。

1981年,《交往行为理论》第一、二卷由苏尔坎普出版社在德国法兰克福出版。;二

篇章结构;《交往行为理论》由两卷八章构成。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包括序言和四章:第一章“导论:对合理性问题的理解”,通过反思现有合理性理论,重新界定交往行为理论中的合理性概念;第二章“马克斯·韦伯的合理化理论”,论述韦伯合理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第三章“第一卷的中间考察:社会行为,目的行为以及交往”,从语用学视角对交往概念进行阐述;第四章“从卢卡奇到阿多诺:作为物化的合理化”,以物化与合理性的关系为中心,揭示了从卢卡奇到阿多诺的思想发展逻辑及其局限。;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包括四部分:五、“米德和杜尔克海姆(以下称涂尔干。——编者注)所举的不同变例:从目的活动到交往行动”,通过区分目的行为和交往行为,阐释米德和涂尔干交往行为理论的意义;六、“第二阶段的中间考察:体系和生活世界”,力图揭示交往行为理论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七、“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理论结构问题”,阐述帕森斯行为理论对交往行为理论的意义;八、“最后的考察:从帕森斯、韦伯到马克思”,阐释目的行为的系统整合和生活世界的交往行为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重建批判理论。;三

观点提示;第一,从意识哲学到交往哲学的范式转换。在意识哲学中,主体-客体的辩证关系成为哲学的核心范式,使人的活动过程简化为目的-工具行为,理性主体成为支配客体的工具。自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都没有摆脱意识哲学这一传统,韦伯的合理性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都是在这一逻辑中展开的。意识哲学及其主体-客体辩证法虽然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但不能提供一种建设性的理论范式。因此,批判理论需要摆脱意识哲学的局限,从主体-客体关系范式转向主体际关系范式,即交往哲学的范式。只有在交往哲学中,才能摆脱主体-客体的认识论模式,从而从更广阔的社会视野来重新讨论社会合理化过程,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第二,交往行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把世界划分为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所谓客观世界,是指自然和文化混合形式中的自然,社会世界是指人际交往与活动的世界,主观世界是指人与自身关系的世界。就行为与世界的关联而言,可以把行为划分为四类:一是目的(策略)行为,涉及一个行为者与一个作为实际存在的事态世界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在于行为者对世界的有目的干预;二是规范行为,涉及行为者与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涉及行为主体与社会群体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三是戏剧行为,涉及行为者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包括社会对象)的关系,也是互动参与者在对象面前表现自己的行为;四是交往行为,涉及至少两个以上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他们使用口头的或口头外的手段建立起一种人际关系。只有交往行为才能将三个世界整合为一个整体,并将之设定为一个可以达成沟通的解释框架。交往合理性是语言性的、主体际的、程序性的、开放的,交往行为的合理性与生活世界的合理化相关联。;第三,生活世界与系统的区分。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的“背景”,在生活世界中,交往者遵循共同的规范,并在语言解释中建构出共同遵循的规范。生活世界构成行为者的前反思性知识,其象征性结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llen7349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知识共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