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讲义.docVIP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讲义.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等。

2、小农经济、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其中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古代自然经济、经济政策和土地政策、货币、人口等都是高考高频考点。

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考查“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复习备考时重点梳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见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同一时期东西方思想家的比较也是复习的重点。考查先秦儒学和董仲舒的新儒学:复习备考时留意谛视儒家思想的变更。百家争鸣、先秦儒学、汉代儒学是高考高频考点。

分封制:对王畿以外地区的行政管理,商人实行外服制,周人则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古称封建制,意为“封土建国”。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1)内容:

①对象(分给谁):同姓子弟、先代贵族和功臣。

②内容(分什么):土地和人口。

③封国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④封国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2)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作用:

①加强了王权和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国家政权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推动了文化沟通和文化认同,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2、早期国家(夏商西周)的特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1)政治上: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

②森严的尊卑等级结构秩序(分封制为例);

③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④国家结构比较松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分权);

⑤尚未出现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

(2)经济上:农业经济为主,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

①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运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生产工具,少量运用青铜,处于石器锄耕的劳作阶段);

②集体生产耕作阶段(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导致了当时的生产经营处于千耦其耘);

③青铜时代(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劳动人民创建了绚丽的青铜文化)

(3)文化上:

①出现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②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礼乐等级文化盛行;

③出现和存在天命观为主;(君主的权力是天授予的,是天命);

④出现敬德、重民和保民的观念

3、百家争鸣(背景、核心主见尤其是治国主见、历史意义);

(1)社会背景:

根本上: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引起意识形态的反应(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

经济和阶级: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更,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起先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教化上: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学术下移,文化学问向民间传播;

统治须要: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须要,争相招揽人才。(大动荡时代,诸侯国争霸兼并的须要)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2)内涵:

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动身,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代表:

(1)儒家:战国代表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见隆礼重法。(历史理解:荀子的治国思想概括为:礼法并用,体现了吸取其他学派思想;荀子是战国时代的集大成者;也反映出百家争鸣的同时出现百家共鸣的倾向)

(2)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古代对自然界朴实的科学相识。

(3)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4)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见“兼爱”“非攻”“尚贤”。

(5)法家:韩非子主见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限制人民,体现了中心集权的政治思想。(韩非子的思想集中概括为:集权观、法治观、改革观)

评价:

①社会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更在思想领域内反映,是社会大变革的重要表现;

②思想解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宏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地主理论: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推动了社会变革和转型;

④奠基文化: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⑤文化包涵: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政治、阶级、民族、思想、教化)

根本缘由

生产力

铁制工具的运用和牛耕的推广

表现

生产方式

由井田制瓦解(土地国有、集体耕作)到土地私有制形成(个体耕作)

政治体制

由分封制瓦解(地方分权)到郡县制形成(中心集权)

世官制(世卿世禄)渐渐被任官取代(君主任命)

阶级关系

奴隶主和奴隶阶级转为地主阶级和农夫阶级;士阶层的崛起

教化文化

由学在官府转向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文化发展

工商业

由“工商食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7****01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