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说课稿(精选6篇) .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求甚解》说课稿

《不求甚解》说课稿(精选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

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不求甚解》说课稿(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求甚解》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不求甚解》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五课《短文两

篇》中的第二篇。作者围绕“不求甚解”展开议论,谈论了他对读书

问题的看法。文章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使得内容丰

富,论证严密。这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驳论文,由此可

见其地位举足轻重。学好这一课,有助于学习本单元下一篇课文——

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同时为学生今后学习驳论文奠

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特点,我确立以

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要诀、停滞、不求甚解、咬文嚼字、滥加粗暴”等词

的读音和词义;

②分析“会意”和“不求甚解”的关系;

③积累文本中的名言警句;

④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

⑤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层次地反复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性学习,明确本文的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本课的

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重点:

①分析“会意”和“不求甚解”的关系;

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

2:难点:

①分析“会意”和“不求甚解”的关系;

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

③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采取“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教学

方法。那么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突破重难点:

1、谈话法:交流读书经验,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让学生有

话可说;谈话式导入课文,营造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说

出自己的想法。

2、导读法:由易到难分层次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

反复阅读课文,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这是本课的

主要教学方法。

3、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

程更加直观、清晰。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新

型师生关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根据我们班学生喜欢独

立学习、合作探讨疑难知识点和积极活跃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运用

圈点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

阅读。

四、说学情

1、虽然这是初中生第一次学习驳论文,但是之前已经学习过许多

立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迁移。

2、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

弱,这给学习本课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一直在议

论、思考这些问题。因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

经验来学,应该也是可以学好的。

3、我们班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太均衡,因此我主张“因材施教”。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通过九个环节的教学,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从而

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孩子们的

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就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

住。”因此,在这个模块的教学中,我采取了谈话式导入。请学生谈

谈自己的读书感悟,说说对“不求甚解”的看法。以“同学们想知道

马南邨是怎么评价‘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的吗?想知道我们的看

法和他的有什么异同吗?”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作品简介

简单介绍作者及作品,积累文学常识,拉近学生与作者及文本的

距离。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