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初期的创作.pptx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初期的创作.pptx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及新文学初期的创作;第一节晚清文学思潮与文学革命的酝酿

第二节“五四”新文学的发生

第三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3;一、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在鸦片战争时期,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比较开明的知识分子,就在诗文中揭示了“万马齐喑”的时代痛苦和“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的社会局面;同时,他们还呼唤改革的“风雷”,表现出抵御外国侵略的迫切要求。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提出过“文以纪实”“不须古典之言”“毋庸半字虚浮”的改革主张,也产生了一些较为通俗并有革命内容的作品。随着政治上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19世纪末叶,文化改良主义运动日趋高涨。郑观应在《盛世危言》里,王韬在《变法》和《变法自强》里,都对文化革新有所建议;强学会、南学会、群学会等五十几个学会、学堂、报馆在短期内的兴起和活动,更直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生。

在文学上,随着晚清维新思潮的发展,中国文学又一次出现繁荣的局面。这次文学繁荣是在中外文学的共同影响下出现的。当时,桐城派大力提倡“文学要有用于世”的经世致用思想,关注文学对现实的影响作用,主张为文要有用于社会。宋诗派及“同光体”等旧诗文流派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语言工具的改革上,晚清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奠定基础。裘廷梁(1857—1943)是倡导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裘廷梁在1898年创办《无锡白话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极力提倡白话文,希望能够使阅读此报刊的人皆“略能通知中外古今,及西政西学之足以利天下,为广开民智之助”。除裘廷梁外,白话文运动的另一先驱陈荣衮,在《知新报》发表《论报章宜改用浅说》,提出报章文字应改用白话,这是白话文运动中另一篇重要文献。裘廷梁和陈荣衮的文章及在晚清白话文运动上做出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产生。;在文学创作的改革方面,梁启超等人

从理论上和创作上,针对诗歌、散文、小说三大文体,掀起了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是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对晚清时期的文学发展有深刻影响。1899年,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口号,提倡“新文体”,他本人的散文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对以往的文章进行突破。在诗歌发展方面,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认为诗歌需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但同时也需要用古人的风格贯穿在诗歌中。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的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明确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事实上,无论是严复、夏曾佑还是梁启超,都是希望借小说之力改良政治,看重小说的社会功能。;在文学批评方面,晚清文学家也有所建树。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文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1908—1909年,王国维创作了《人间词话》,这部作品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具有世界高度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在文体方面,话剧的萌芽也是晚清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关节。晚清戏剧家对中国传统戏剧做了一些改革,但这一点对“五四”文学革命没有太大的影响;与“五四”文学革命有直接关系的就是西方话剧的输入。西方话剧的引进为文学革命后话剧的发展直接奠定了基础。1906年和1910年春柳社与进化团分别成立,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第三幕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晚清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为“五四”文学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变化与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这里最重要的是晚清文学提高了小说和戏剧的社会地位,从而使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大文体开始有了平等的地位,使文学的格局更趋合理化,从而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晚清文学不仅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且在思想内容以至文学形式方面,都为“五四”新文学的萌生做了必要的准备。;二、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晚清时期,林纾对翻译文学的贡献尤其突出。林纾(1852—1924),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林纾精通古文与诗词,一生译著近200本小说,其中包括法国、英国、俄国、日本、希腊、挪威、比利时、西班牙、瑞士等十几个国家,包含莎士比亚、狄更斯、易卜生、托尔斯泰、雨果、塞万提斯、笛福等多位作家的作品。他的翻译作品数量多、影响大,但林纾本人不懂外文,他翻译的方式是请懂外文的读者将相应的故事讲述给他听,“耳受手追,声已笔止”,再以古文笔法将故事重写出来,译成的作品被称为“林译小说”。林纾翻译的小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b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