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逻辑推断题 1.28.pdf

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逻辑推断题 1.28.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

论述类文本逻辑推断题

一、(2020·深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朱熹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与佛、老不同,就在于正统儒家的“极高明而道

中庸”,“其精粗隐显体用浑然,莫非大中至正之矩,而无偏倚过不及之差”。其

中既蕴含着“合乎义理之宜”的高明的思辨与实践智慧,也蕴含着极为深沉的德

性。佛、老则多流于义理的玄谈,却无处着实。

朱熹在与廖子晦的一封书信里,又进一步指出了造成儒、释两家这一差别的

认识论根源:儒家重渐进之学,其“穷神知化”“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极度自由境

界乃是缘于真积力久的修养习炼而“豁然贯通”的结果,主要体现为一种下学而

上达的道德修养功夫;佛家禅学重顿悟,追求的是“忽然有感如来喻”的认知境

界,虽然也强调“豁然贯通”,但并不曾如此实下功夫,其实质是上达而下学。所

以,儒家在人伦日用中“道中庸”“致中和”“克己复礼”,践履人之良知良能,于

细微点滴处体贴天理、分别道心人心,以炼养心性。佛禅虽然也注重这方面的修

养,但并不曾落到实处,自然难以探及心性本原,从而无法与“真实知见,端的践

履,彻上彻下,一以贯之”的儒家学说比拟。

在朱熹看来,这一差异的实质则体现在儒家礼学的实践特性与实践活动上。

他指出:佛家但知克己,“不曾复得礼也”“下梢必堕于空寂”,而“圣人之教,所

以以复礼为主”,因此“不失其则”。但事实上,佛学对朱子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朱熹在哲学思维方式、哲学体系的逻辑建构以及本体论、心性论等哲学范畴的

认识方面都对佛禅有较大程度的吸收借鉴。但这种吸收与借鉴又通常是在批判

中完成的。

同样,朱熹对老庄道家及道教在心性论、修养论等方面的批评也多落脚于

-1-

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

此。在这一点上,他可以说是将佛、道基本视为了一体。不过,他亦认为佛、道

之间对于礼乐之“道”有着认识上的高低之分。《中庸》为儒家礼学中至为重要

的文献,中庸之“道”同时也就构成了礼学义理体系的核心范畴。朱熹常以这一

儒家礼学范畴所蕴涵的本体论、心性论、方法论与佛、老之“道”的相关内涵

作参证比较,并以礼学的实践性作为儒学的理论武器来批评佛、老之“道”的虚

无性。朱熹不仅将佛、道视同一体加以批判,同时也以儒家之“道”的“费隐”

特性为判断依据对两者作了一番比较,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虽“不肯去做”,

但言道“句句有着落”,相比佛家“理会不得”礼乐之道要更为高明;然而老庄

却属“智者过之”,亦犹佛禅之“不及”,相对于儒学而言,同样都不周延和不完

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统儒家既蕴含着高明的思辨与实践智慧,也蕴含着极为深沉的德性,而佛、

老则多流于义理的玄谈,没有实用价值。

B.儒家重渐进之学,强调真积力久的修养习炼,佛家禅学重顿悟,追求的是“忽然

有感如来喻”的认知境界。

C.儒家在人伦日用中践履人之良知良能,炼养心性,佛禅虽然也注重这方面的修

养,但并不曾落到实处。

D.儒家学说“真实知见,端的践履,彻上彻下,一以贯之”,佛禅“上达而下学”

难以探及心性本原,从而无法与儒家学说比拟。

【解析】选A。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没有实用价值”

-2-

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

错误,原文“佛、老则多流于义理的玄谈,却无处着实”,“无处着实”是指没有

落脚点或无法落实,选项曲解文意。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极度自由境界乃是真积力久的修养习炼而“豁然贯通”的结果,是一种下

学而上达的道德修养功夫的具体体现。

B.朱熹虽然对佛学进行批判,但事实上佛学对朱子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在对

佛学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有所吸收和借鉴。

C.朱熹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相比佛家的礼乐之道要更为高明的判断依据是

儒家之“道”的“费隐”特性。

D.朱熹常以“中庸之道”与佛、老之“道”作参证比

文档评论(0)

133****97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物业管理师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23日上传了物业管理师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