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295-2024 冰川监测技术规范.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65.120

CCSB25

DB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2295—2024

冰川监测技术规范

2024-06-15发布 2024-08-25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63/T2295

DB63/T2295—2024

目 次

前言 III

范围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术语和定义 1

符号和缩略语 2

监测场址和要素选择 2

监测场址 2

监测要素 3

监测方法 3

冰川物质平衡监测方法 3

冰川积累监测 3

冰川消融监测 3

消融花杆栽设 3

花杆消融量测量 3

花杆位置测量 3

表碛厚度测量 3

冰川物质平衡计算 4

其他要素监测方法 4

运动速度 4

冰川厚度 5

末端位置 5

监测频率 5

冰川积累 5

冰川消融 5

表碛厚度 5

冰川厚度 5

末端位置 5

坐标系统和精度要求 5

坐标系统要求 6

雪坑测量精度要求 6

花杆测量精度要求 6

表碛厚度测量精度要求 6

冰川厚度测量精度要求 6

末端位置测量精度要求 6

其他要求 6

附录A(资料性) 积雪分类方法及雪型 7

I

附录B(规范性) 雪坑测量记录样表 8

附录C(资料性) 蒸汽钻结构样例 9

附录D(规范性) 冰川消融花杆测量记录样表 10

附录E(资料性) 冰川冰密度测量方法及相关记录样表 11

附录F(规范性) 冰川末端标志物距离测量记录样表 12

参考文献 13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祁连ft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青海师范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万钦、陈生云、邓艳芳、何晓波、王飞腾、王世金。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监督实施。

III

冰川监测技术规范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冰川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场址和要素选择、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坐标系统和精度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冰川的地面定点监测。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34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H/T2009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冰川

由降雪和其他固态降水积累、演化形成,处于流动状态的自然冰体。

3.2

海洋型冰川

发育在海洋性气候区内的冰川。

3.3

大陆型冰川

发育在大陆性气候区内的冰川。

3.4

冰川积累

冰川收入的固态水,包括冰川表面的降雪、凝华、再冻结的降雨,以及风和重力作用搬运的风吹雪、

雪崩体等。

3.5

冰川消融

冰川固态水的所有支出部分,包括冰雪融化形成的径流、蒸发、升华、冰体崩解以及风吹雪、雪崩等。

3.6

物质平衡

单位时间内物质收入(积累)与支出(消融)的代数和。

3.7

物质平衡线

1

冰川上物质平衡为零的等高线。

3.8

积累区

冰川物质平衡线以上,以物质收入为主的区域。

3.9

消融区

冰川物质平衡线以下,以物质支出为主的区域。

3.10

表碛

因消融使冰川内部岩屑或粉尘出露,叠加大气粉尘沉降效应,在冰川表面形成、粒度和厚度差异巨大的岩屑或粉尘物质。

3.11

雪坑

为测量冰川物质收入、采集雪冰样品和观测雪冰变化过程,在冰川积累区通过人工开挖建立的观测坑位。

3.12

冰川运动

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塑性变形叠加部分冰川底部滑动的方式,沿地形由高海拔区域向低海拔区域发生位移的现象。

3.13

冰川厚度

从冰川表层到底部基岩的垂直距离。

3.14

末端位置

冰川分布海拔最低端与非冰川区的交界线。

3.15

冰川中流线

冰川各分支不同海拔宽度中点的连线。

符号和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RTK:实时动态测量(RealTimeKinematic)PVC:聚氯乙烯材料(PolyVinylChloride)

PPR:无规共聚聚丙烯材料(PolypropyleneRandom)

监测场址和要素选择

监测场址

选择交通便捷、后勤及应急救援条件良好的冰川,同时冰川表面平整、裂隙较少、通行条件良好,监测人员安全有保障。

2

监测要素

包括冰川积累、冰川消融、冰川厚度、冰川运动速度、末端位置和表碛厚度等要素。

监测方法

冰川物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