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县留守儿童生命意义感现状调研报告.docx

2022县留守儿童生命意义感现状调研报告.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文档

PAGE1

2022县留守儿童生命意义感现状调研报告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和亲情的缺失,许多留守儿童表现诞生命意识薄弱,不懂得生命的宝贵,漠视生命,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和喜爱,有的甚至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至20**年以来,就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留守儿童自杀大事,这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敲响警钟。为进一步了解我县留守儿童成长中消失的新状况、新问题,XX年**月至**月,县妇联对我县留守儿童的生命意义感现状进行了调查讨论,以了解我县留守儿童对自己存在的目的和价值的感知程度,为我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供应一些策略和理论依据,促进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调研实行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发放问卷的方式深化8所中学和8个村对842名同学(其中留守儿童443名,非留守儿童399名)、215名留守儿童监护人和50名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学校老师、村组干部和社会关注留守儿童人士进行了个别访谈、座谈。

一、基本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我县留守儿童生命意义感的总体水平偏低,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存在价值感的留守儿童占28%,没有明确生活目标和存在价值感的留守儿童占64%,没有生活目标和存在价值感的留守儿童占8%;对于自杀这一选项,7.2%的留守儿童回答“曾仔细想过”,1.3%的留守儿童回答“自杀是一种解脱之道”,91.5%的留守儿童回答“从未想过,也不会考虑”。在“我的生活是否有目标、意义”这一选项回答“否”的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另外,从调研结果中还发觉,留守儿童的生命意义感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并没有差异,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其生命意义感都偏低。查阅相关资料发觉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普遍较低,这与他们年龄有关,但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却有查找生命意义的剧烈动机。

二、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对生活态度的消极

调查结果显示,26%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无聊空虚的,46%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想法,顺其自然,28%的留守儿童对生活布满盼望。讨论分析认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亲情缺失,生活上的孤独、无助等是农村留守儿童要面对的活生生的生活遭受,他们对留守生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的取向,也由此导致留守儿童对自我熟悉、认同较低。

(二)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从与监护人的访谈结果中发觉,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果,而忽视他们的心理、情感教育。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家长在跟孩子有限的电话沟通中主要询问的是孩子的学习状况,而极少涉及对孩子情感、心理教育的话题。二是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的满意,而忽视孩子的精神需要的满意。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普遍存在一种对孩子的亏欠心理和补偿心理,从而用满意孩子物质需求的方式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愧疚感。三是部分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照看,他们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身上的缺点、不足不能得到准时的指引和订正。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这些家教观念的偏差致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难以涉及到孩子精神和意义层面的教育。

(三)老师对留守儿童精神层面教育欠缺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学校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老师就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对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赐予引导。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觉,很多农村老师对同学的关怀大多是围围着学习问题,很少关注他们留守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以及赐予他们一些心理上的抚慰和鼓舞,有个别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埋怨多于关爱。一位初三的农村留守儿童说“我们老师只是抓我们的学习,其他方面基本不管,对学习好的同学很关怀,我们只有犯错误的时候,才找我们。”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也比较难以获得老师对他们心理上的抚慰和关爱,造成了他们精神世界引领上的缺失。

(四)留守儿童的标签化

“留守儿童”原本是一个从人口学角度做出的对某一个人群听界定,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只是用于标明这些儿童的人口学特征。然而在本讨论的过程中,在笔者所走访的缴乡镇、学校、村,“留守儿童”好像已不再是一个中性的词汇。不少人在提到留守儿童时所给出的界定是“不听话”、“难管教”、“品德差”等带有明显贬义颜色的描述留守儿童已经渐渐被标签化了。从与学校老师的访谈结果中发觉,他们对留守儿童群体却有着极为相像的评价:在生活方面,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上网、打嬉戏现象比较严峻;在性格方面,留守儿童缺乏情感关怀,比较冷漠、自私,打架现象比较严峻。查阅相关资料发觉,被这个标签所影响的留守儿童内心极易受挫,变得心情低落、自卑自弃、孤辟离群,公众的标签和污名降低了儿童的自尊、甚至会掠夺了他们自我成长和进展的机

文档评论(0)

fengbaozh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