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曲霉菌病诊治专家共识2024(附表).docxVIP

颅内曲霉菌病诊治专家共识2024(附表).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颅内曲霉菌病诊治专家共识2024附表,主要内容包括流行病学感染途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总结了该病的特点,并可供临床医生参考颅内曲霉菌病Intracranialaspergillosis,ICA,又称中枢神经系统曲霉菌病,是一种由曲霉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而病死率高的疾病近年来,随着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逐年上升颅内曲霉菌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等多方面的信息,以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有效

颅内曲霉菌病诊治专家共识2024(附表)

颅内曲霉菌病又称中枢神经系统曲霉菌病,是曲霉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而病死率高的疾病。近年来,随着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是,国内外尚无针对性的指南或共识。为规范颅内曲霉菌病的诊治流程,经专家组反复讨论,制订了本共识。本共识从流行病学、感染途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等

方面总结了该病的特点,供临床医生参考。

颅内曲霉菌病(intracranialaspergillosis,ICA),又称中枢神经系统曲霉菌病,是一种由曲霉菌侵袭感染脑实质、脑膜(硬脑膜为主)、脑血管及海绵窦等颅底结构引起的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fungaldisease,IFD)。ICA由Oppe首次报道于1897年,该病临床少见,但随着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逐年上升[1]。ICA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核心症状异质性大,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2]。为规范该病的诊治,结合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进展,特此撰写《颅内曲霉

菌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流行病学

ICA占颅内真菌感染的5%~10%,占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14%~42%

[3,4,5]。在接受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ICA的发病率为0.76%[6]。在接受实体器官移植的患者中,ICA的发病率为0.2%[7]。烟曲霉是引起ICA最常见的病原体,其次为黄曲霉和土曲霉。ICA更易累

及男性,男女比例为2.25:1[8]。

感染途径及危险因素

曲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其分生孢子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定植于肺部、鼻窦等空腔内。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曲霉菌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导致炎性反应及组织损伤,可经两种途径即局部浸润及血行播散侵入颅内导致ICA。据报道,18.0%~66.7%的患者由鼻窦、中耳及乳突中的曲霉菌感染浸润引起(窦源性ICA),部分与开放性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有关;33.3%~82.0%的患者无鼻窦、中耳及乳突受累(非窦源性ICA)[8,9]。在非窦源性ICA中,肺部是最常见的感染原发灶,约半数患者可在肺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中发现曲霉

菌[8]。

ICA多发生于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具有免疫抑制背景的患者中。此外,该病亦可累及无

免疫抑制背景人群,糖代谢异常可能是这类人群发生ICA的危险因素

[10,11]。在国人中,43.59%的ICA发生于无免疫抑制背景人群,高于国外研究的23.6%[8,12]。其原因可能与我国AIDS发病率低、糖尿病重视不足及药物应用不当有关。非窦源性ICA患者多具有免疫抑制背

景,而在窦源性ICA中,超过半数患者无免疫抑制背景[13,14]。

病理生理

ICA可累及脑血管、脑实质、脑膜(硬脑膜为主)及颅底结构,导致坏死、

化脓及慢性肉芽肿。曲霉菌侵及脑血管后,既可因菌丝填充或炎性反应导

致脑梗死,又可因曲霉菌性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15,16]。进入脑实质的曲霉菌可引起脑脓肿及慢性肉芽肿,好发部位

为灰白质交界处[17]。经鼻窦浸润进入颅内的曲霉菌可引起颅底骨质破坏、眶尖-眶后-海绵窦内肉芽肿、硬脑膜肥厚、硬膜下或大脑镰脓肿等[18]。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高发年龄为41~50岁,女性高发年龄为21~30

岁[8]。该病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临床表现多样且缺

乏特异性。此外,亦有患者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病程长达数年至数十年

[11,19]。

一、窦源性ICA窦源性ICA可导致眶尖综合征、眶后综合征及海绵窦综

合征,头痛及脑神经麻痹是其核心症状,而发热并不常见。据报道,

40.0%~66.7%的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现头痛,另有约30%的患者可出现眼球突出及眶周疼痛[18,20]。在脑神经中,视神经最常受累(57.4%),其次为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第Ⅲ、IV、VI脑神经,54.4%)[13]。此

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三叉神经(第V1、V2脑神经)麻痹及Horner

综合征。当疾病进展影响海绵窦静脉回流时可出现颅高压症状,并可导致意识障碍。当曲霉菌累及颈内动脉或突破硬脑膜引起脑实质病变时,亦可

出现偏瘫、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较少见。

二、非窦源性ICA在非窦源性ICA中,约60%患者可出现发热,其原因可能与曲霉菌血行播散有关[21]。此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在非窦源性ICA病程早期即可出现,运动、感觉及小脑症状相对常见,

文档评论(0)

文友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友资料,资料朋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