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xVIP

绪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x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绪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总论;绪论;以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基础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决定其运用的药物。其多数是天然药,也包括少数人工合成药(如轻粉、铅丹)。;4.草药:;7.中药学:

;二、学习中药学的目的、方法、要求;方法:;要求: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二、中药学的发展;3.炮制本草专门讨论中药炮制的本草。

如南北朝·雷斆《炮制论》,它是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

4、食疗本草专门讨论饮食疗法的本草。

如唐·孟诜(shēn)《食疗本草》。

5、单味药本草专门记载某种药物的本草。

如清·张光裕《桂考》。

6、地方本草专门选收某一地方药物的本草。

如明·兰藏庵《滇南本草》。;(二)历代主要本草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

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1—2世纪)。

作者秦汉时期许多医家陆续撰写而成。

载药数365种。

分类按功用分类(性能和使用目的)。

上品120种,无毒,益人,多具补益之功,可多服久服。

中品120种,有毒或无毒,一部分补虚扶正,一部分抗病祛邪。

下品125种,大多有毒,多具祛邪破积之功,不可久服。

主要成就

(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2)按功用分类之创始。

(3)奠定了中药学的发展基础。;《本经》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序录部分对药物的四气、五味、毒性、配伍七情、组方法度,以及采集、制剂、服用方法等均有概括的论述,对中药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药名下记有性味、主治、异名、生境等。其许多药物为后世临床所常用,所记药物疗效,大多朴实可靠,有的目前仍有价值。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常山抗疟、当归调经、阿胶止血、乌头止痛、苦楝子驱虫等等。

在中药理论和临床实践均有较大的价值,对后世影响较大。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几部综合本草,都渊源于《本经》而有所发展。;2.《本草经集注》:亦称《神农本草经集注》,简称《集注》。

成书年代南北朝·梁代(公元480—498年)。

作者陶弘景。

载药数730种。

分类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本书共7卷,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莱、米食、有名未用7类,这是药物分类的一个进步,但每类之中仍分上、中、下三品。

主要成就

(1)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之创始。

(2)首创“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编写体例。

(3)首创“诸病通用药”。;同时,补充了大量采收、形态、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

此外,还记载领了去木心、去壳、去心皮、去瓤等多种炮制方法和汤剂、酒剂、丸剂、散剂等剂型。

本书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此书一出,当时其它本草纷纷淹没。但书中对北方所产药物论述不祥,是其不足之处。

本书原书已佚,现仅存有敦煌石窟所藏的残本。但原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散见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之中。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本草经集注》是尚志钧于1961年辑复的。;3.《新修本草》:世称《唐本草》。

成书年代唐·唐显庆2~4年(公元657~659年)。

作者苏敬、李勣等所编著。

载药数844种。

分类仍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分类沿用陶氏自然属性分类而更细,将草木、虫兽各分为二,计9类。

主要成就

(1)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2)首创图文对照的编写体例。;《新修本草》共53卷,其中本草文字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图经(药图说明文)7卷。

原书早已失传。现仅存本草文字残本约10卷,也是从日本影印的残本。但原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散见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之中。

现有辑复本问世,名《唐·新修本草》。;4.《本草拾遗》

成书年代唐·开元29年(公元741年)。

作者陈藏器。

载药数不详。

原书已佚,所载药数不详,但《证类本草》引自本书药物488种,《本草纲目》引用368种,大大超过了引自《新修本草》的114种。

分类按临床分类。

将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提出著名的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主要成就

开中药临床分类法的先河。;5.《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成书年代宋·元丰5年(公元1082年)。

作者唐慎微。

载药数1558种,附方3000余首。

主要成就

文档评论(0)

南江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