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下教材内容梳理(精)《必修下》第一单元
【单元目标】
1.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认识其深层内涵与文化价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自觉维
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
2.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把握先贤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思考其深层意蕴,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 思考其现代意义。理解史传中体现出来的智慧、观念,学习对历史
叙事进行思辨性阅读,提高认识历史的能力。
3.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深化理解,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分析对比,领会诸子散文在论事
说理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史传散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手法。
4.在学习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吸取思想养分,滋养理性精神,发展思辨能力,学习论说方法。围绕比较重要的社会、文化话题,鉴
古而观今,写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编写意图】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意在通过单元内容的学习,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意识,增强文化自信。这一理念已经体现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也
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有以文言诗文为主体的单元所共有,是“文
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教材中的具体落实。
相比而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诗词,主要体现诗人对人生的追求、感慨、思考、体悟;本单元所选课文则为篇幅较长的诸子文和史传文,涵盖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和古代史书的经典,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重要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就传统的四部分类而言,不同于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聚焦于集部,本单元的选文涵盖经、子、史三部,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方面更具深度和广度,切入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内核。这种从枝叶花果到主干根柢的编排顺序,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也体现了教材编者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文化”的认识——只有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
核心理念,才能对其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
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与同属这一任务群的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相比,在选文上都兼顾了课程标准所说的“论说名篇”与“各类本”(主要是叙事类文本),避免将思辨性阅读简单等同于议论文阅读,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都能把握本质,有所质疑,多元思考。所选的三篇诸子文虽然以说理为主,但也有不少叙事、描写的成分,有的篇目还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凸显了中国古人的思维特点和说
理方式。这样的选文方式将“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与“理解、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两项任务结合起来,丰富了思辨性阅读的文化内涵,
也能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单元与本册教材的第八单元均以文言文为学习内容,两个单元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展现了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具体讨论现实中的“治道”(属于“政论”);《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主要记述“史事”,《阿房宫赋》《六国论》则
重视总结历史教训(属于“史论”)。这两个单元在教材中一先一后,
同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选文的“议论”属性越发突出,思辨性的阅读活动也从理解、思考转向推理、判断、质疑,体现了步
推进,螺旋上升的教材编写原则,也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适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自成段落的一篇长文,以“言志”为主线,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 《论语》中师生“言志”“论志”的记录非止一章,但本文的“言志”涵盖了社会理想、自我判断、为政之道等多方面内容,内容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思考空间,故长期以来为人所重。同时,文章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的描写简洁传神,也颇具文学价值。《齐桓晋文之事》在《孟子》中也是一篇长文,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全文以“保民而王”为核心逐层展开, 既一气贯注,又收纵自如;先从正面人手,论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进而指出“不忍之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推恩”保民;
接下来从反面辨析“王”“霸”之别,指出“发政施仁”才能“王
天下”;最后,点明“发政施仁”的关键举措是“制民之产”,又回到“保民”的主题。这两篇文章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如都重视安养民众;也有因论说重点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如孔子重视“为国以礼”,孟子强调“发政施仁”。就整体而言,两篇文章爱“民”望“治”
重“王”轻“霸”,推“仁”讲“礼”,比较系统地体现了儒家的
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庖丁解牛》是《庄子》中的著名寓言,体
现了《庄子》好以寓言说理的特点。所谓“寓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