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关键问题.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关键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层建筑隔震设计中存在一些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并

就规范中隔震设计方法的存在不足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在采用规范设计反应

谱展开高层隔震结构分析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结构高阶振型带来的影响,不

然会大大的降低结构减震的效果。讨论规范中不同阻尼比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

修正方法,对规范中采取的形状参数以及阻尼调整提出了自己的一点修改建议。

指出在规范中容易导致隔震支座受拉的不合理规定,提出了在改进之后结构布置

的原则,此外还对规范中隔震支座面压控制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具体修正意见。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阻尼比

一.引言

高层隔震建筑相对于多层隔震建筑具有以下主要疑难点:1.高层隔震具有隔

震效果与否。我国规范所提出来的设计反应谱长而且周期段下降十分缓慢,对于

长周期的高层建筑,隔震后尽管延长了周期,但是否仍然具备有效的减震效果仍

然值得探讨。2.当结构阻尼比值高于5%时,我国规范中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

阻尼调整系数值偏于保守,这就必然会导致高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不够准确。

3.高层建筑结构的倾覆效应十分明显,隔震支座也可能会出现拉应力,往往所采

用的叠层橡胶支座有着很低的抗拉能力,隔震支座受拉问题是阻碍隔震技术在高

层建筑中应用推广的主要罂粟。4.高层建筑重力负荷较大而且在遇到罕见地震

作用时下竖向构件的轴力变化比较大,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以及面压变化也很

大,如何能够合理的控制隔震支座的面压及其稳定性同样是高层隔震设计的十分

重要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上述几个十分关键问题,指出了当前我国规范中隔震

设计中相关规定存在的不完善地方,提出有关改进意见,为修订规范提供依据。

二.长周期高层隔震建筑的减震效果

高层建筑结构自身已经有着比较长的周期,高度达到100m的高层建筑基本

周期通常在2.5s,采用隔震技术后通常可以将周期延长到3.5s。依据我国GB5001

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文件的设计反应谱,它的长周期段下降比较缓慢。

除此之外,当阻尼比值高于0.05的时候,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也

偏于保守。按照我国规范来计算,长周期的高层建筑在隔震前后的地震剪力变化

不是很大,隔震效果并非十分明显,但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我们选择某个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来为案例,分别以动力时程分析法以及等效线性法来计算各自

的隔震效果,进而探讨长周期高层建筑结构在进行隔震之后仍然具备良好的减震

效果产生的原因。

某各高层建筑结构的主楼地上有23层,隔震层兼作为地下室。纵向长度达

到50.6m,横向长度为26.2m,建筑结构主体高度大于为89.8m,短边方向的高

宽比值是3.43,长边方向的高宽比值是1.78,最高处达到97.2m。它的隔震层的

配置如图l所示,采取等效线性分析方法来进行计算得出该结构隔震前后的基底

剪力,如表l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依据我国的规范反应谱,隔震前周期为2.35s的高层建筑,

经过采取隔震技术后将周期延长至4.30s,基底剪力的隔震后与隔震前的比值是

0.626,减震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表2给出了非隔震和隔震结构在计算时采取不

同振型数量情况下X向的基底剪力。由表2能够看见,非隔震和隔震结构第1

阶振型的基底剪力也并不是很大,这也就说明了为何从反应谱上来观察长周期结

构的隔震效果并不明显。然而,隔震结构中的第1阶振型质量的参与系数高达

84.5%,采取多阶振型的地震剪力组合之后,最后产生的基底剪力和采用第1阶

振型的基底剪力所形成的相差值并不大。但非隔震结构的第1阶振型质量的参与

系数仅仅为51.2%,经过多阶振型地震剪力组合,最后基底剪力则会远远高于第

一阶振型的基底剪力。

表2隔震与非隔震结构在不同振型数量下的地震剪力(X向)

图2给出了非隔震与隔震结构基底剪力随着振型阶数的增加而变化的状况。

由图2能够看出,非隔震结构的地震剪力随着振型阶数的增加而相应的增加,从

采取1阶振型时的12579kN增至到采用6阶振型时的31810kN,增加了153%。

但是隔震结构的基底剪力随着振型阶数的增加变化却不大,从采用1阶振型时的

7779kN增至到采取6阶振型时的8958kN,仅仅增大了15%。对于长周期的高

层建筑,在利用反应谱进行分析隔震效果时,一定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