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治水黄河大运河的治理和盐碱地的改造课件.pptVIP

明清时期的治水黄河大运河的治理和盐碱地的改造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LOGO

1黄河的治理23大运河的疏浚盐碱地的改造

明清时期的治水明清时期治理黄河的方法主要是:以水治水,即在下游“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就是用人工筑堤,加快流速,使流水的冲蚀力量增大,带走泥沙,避免河床淤潜与决堤泛滥。当时统治者治河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南北大运河的“漕运”,使载运南方大米到北京的船畅通无阻。但由于它减少了黄河的泛滥,对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有较大好处。

明清两代,在治河方面享有盛誉,并且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有潘季驯和陈潢等。潘季驯,浙江湖州人,曾四次出任治理黄河的“总督”,著有《河议辩惑》、《两河经略疏》等。他认真的研究了水流的性能和黄河的情况,针对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认为治河不宜采取“分流”的办法。因为“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相反“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所以他主张“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为了解决河水溃决,他规定要设几道防线,即筑缕堤、遥堤、月堤和格堤四种。又定伏秋洪水暴涨的时候,要实行“四防”和“二守。四防是“昼防、夜防、风防、雨防”,二守是“官守”与“民守”。

v清初的陈潢,浙江钱塘人。他的治河理论在张霭生编纂的《河防述言》中有比较全面记述。陈潢在治河方面的贡献,1、用“测水法”测流量和流速,按《河防述言》所述是“用土方法,以水纵横一丈、高一丈为一方,计此河能行水几方”,使筑堤的宽度和高度以及其他工程设计能更合乎要求,洪流通过时既能起到攻沙的作用,又不致因容纳不下而泛滥成灾。2、认识到黄河的泥沙是从中游黄土高原流失下来的,从而指出治理黄河必须“撤首尾而治之”。这种全面考虑根治黄河的思想,可以说是我国治河理论上的一大进步。v

v元代在山东境内开凿的大运河,有些地段由于地势较高,水源不足,给航运造成了很大困难。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奉命整治河道时束手无措,后采纳了老船工白英的建议。v白英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熟悉汶河水文与沿河地形的老船工,他建议在运河附近地势较高的汶河上修筑拦水坝,引水分流,为了调节地形形成的水位差,设置水闸,这就保证了运河全航的通行。他提出的筑坝、开河、导泉、挖湖以及建闸等一系列措施,较好的解决了南北大运河的通航问题。白英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地学和水利工程知识,为南北大运河的通航作出了重要贡献。

河北省东部滨海平原由于地势平缓,排水不畅、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改造滨海地区的盐碱地为水田,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汪应蛟袁黄徐贞明他认为:“土地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营作水田,当必有利。穿渠灌水洗碱,治理盐碱地,开田种植水稻。这是天津附近较大规模的改造盐碱地种植水稻的开始。在他的《宝坻劝农书》中提出利用盐碱地的实施方案,先在受潮水浸渍的地方“挑沟筑岸,或树立庄撅”以阻拦潮水。继而开出中间高,两边低”的田,并且相隔“数十丈即为小沟,百丈即为中沟,千数丈即为大沟,以注雨潦”。主张大兴水利,反对“寄命于天”改造自然,发展生产。他认为沿渤海的广大滨海平原,都可利用丰富的水源发展灌溉,开辟稻田。

v“一岁数收”耕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这一阶段农业技木的主要特点之一。它是人们在对农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综合运用各项生产要素,通过间作、套作、混作、轮作等技术措施,合理安排种植,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使一年内的收获次数由一次增加到二次、三次乃至更多次。v清代,关中地区一般是二年三收,运用了套种技术后,有的地方一年可达到“三收”。为实现“一岁数收”,除了要重视农作物品种的选择和加强田间管理外,特别要求土地肥熟,那就是要深耕、多耕和多施肥料。

v“一岁数收”需要多施肥,这也就促进了肥料的蓄积和施肥技术的发展。肥料的蓄积,这时除就地取材以扩充肥源外,还强调肥料的“酿造”。肥料种类已扩大为人粪、牲畜粪、草粪、火粪、泥粪、骨蛤粪、苗粪、渣粪、黑豆粪、皮毛粪十大类。同时,讲究提高肥效,重视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地使用。

v玉米、甘薯和烟草等都是起源于美洲的农作物,我国引进这些新作物是从16世纪初、明代中叶开始的。va.最先引进的美洲农作物是玉米。玉米在我国明代的许多地方志中已有记载。最早见于安徽《颖州志》,玉米很可能是在16世纪初经由海路传入我国沿海和各省的。明末至少有12个省已种植。到18世纪,玉米栽培几乎遍及全国。vb.甘薯是万历年间引进的。福建人陈振龙从事海外贸易,在吕宋学会甘薯栽培技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回国时设法带回薯藤,并且试种成功。甘薯是高产作物,一般沙质土壤都宜种植,成为当时救荒的主要粮食,很受欢迎;不久传到浙江、山东、河南等省,逐渐提高栽培技术,在华北较为寒冷的冬季也能留种了。明、清之际,为推广甘薯而编写的著作有徐光启的《甘薯疏》、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和陆耀的《甘薯录》等。vc.烟草的原产地大概是美洲墨酉哥,后来传至菲律宾。明中叶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3541236359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成都谚晨心动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04MAD14BYH9L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