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配音行业发展历程及趋势.docxVIP

中国影视配音行业发展历程及趋势.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影视配音行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影视配音的解释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是指影视作品后期制作过程中对所有声音要素的加工处理,包括选配音乐、制作动效、录制解说及台词等;狭义则是指专门的影视作品对白、独白、旁白和解说等以人声为主的配音艺术。广义的理解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领域;而狭义的理解则更多地强调它作为艺术的存在。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电影声音必须依靠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创制出优质的声音效果,如大量的声音空间效果器、高保真声音系统的代际升级(各种高保真的记录方式)、声音响度和音调的处理单元,以及自动调音台功能等,均已使声音的质量和自由处理声音的能力达到新的高度,使声音的同步、深度与空间的把握和对白声音的活性表现均达到非凡的新效果,从而为电影发展形成巨大推力。

我国影视配音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经历了80-90年代的辉煌期,又走过90年代直至20世纪末的衰落期,其发展与中国文化转型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受众群体知识化水平的不断变化有着内在的关联。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声音这个极具风格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表现形态、传播渠道、传播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積极状态,不仅仅与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相生相随、相得益彰,而且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使声音借助各种自媒体APP突破时间和空间维度,成为新的艺术样态。

一、我国影视配音的发展历程

(一)建国初期是影视配音的初创期

1949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电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是建立国家电影制片厂,1949年5月,由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配音完成的苏联电影《普通一兵》成为第一部译制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三大国营电影厂奠定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基本格局。

1950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配音完成的苏联影片《列宁在十月》上映,虽然列宁和斯大林都操着浓重的东北话,但仍然掀起了人民的革命热情和爱国热潮,该片标志着配音译制片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上海电影制片厂奠基人陈叙一于1950年2月在上海成立翻译片组,致力于外国电影的翻译。1957年4月1日上海电影译制厂有限公司宣布成立,成为当时唯一拥有独立建制的译制外国影视片的国有企业,但上译厂成立不久,1958年掀起的反右运动和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其正常工作被迫停止,工作悄悄转入内参片的译制,即使如此,上译厂仍然为社会奉献了一大批优秀的译制配音作品,同时与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共同肩负起培养新中国电影人才和电影配音人才的责任。

(二)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影视配音的辉煌期

1976年,文化艺术领域迎来新的曙光,该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搬迁到永嘉路383号,开始打造译制片的辉煌。整个80年代,上译厂不仅译制了《佐罗》、《追捕》、《虎口脱险》等一大批经典,还培养了邱岳峰、赵慎之、毕克、童自荣、刘广宁、乔榛、丁建华等老一代受观众喜爱的优秀配音演员,译制片与学术领域掀起的引进西方电影理论热潮相呼应,大力推动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加快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进程。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影视配音行业走向衰落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大江南北,中国迎来了经济腾飞的新时代。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影行业随之发生巨变,一方面是电影的商业化运作体制逐渐形成,电影的生产、发行都转变为由市场自由调节,商业影院大量出现,票房成为衡量电影艺术成就的重要指标,大片时代到来,国外大片尤其受到影院的青睐,使中国观众的审美标准有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思想领域里的消费主义开始形成并漫延,消费主义主张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以求个人本能欲望的满足,并将它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消费主义的盛行使文化艺术的欣赏趋向于快餐式消费,大量的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后不再像之前那样精工细做,而是为了适应快速引进、快速收益的市场要求,配音和字幕翻译周期大大缩短,与大片原声品质出现较大差距,导致配音效果不佳,观众逐渐失去对译制片的依赖,转向对原片的钟爱和极力追捧,译制片市场逐渐萎缩。此外,新一代的电影观众成长起来,在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他们的精神追求通过电影审美表达出来,电影成为伴随他们成长的重要艺术形式,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年轻人片面追求的时尚,电影作为文化的承载形式重获年轻观众的喜爱,但因为译制电影配音质量的下滑,加之年轻一代英文水平的提高,摒弃拙劣的译制配音,选择情感充沛、声音逼真的原声片成为必然,商业化、市场化使影视配音迅速衰落,行业发展进入低谷期。

(四)新时期影视配音行

文档评论(0)

liwenf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