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第6讲态度与行为.pptx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6讲态度与行为.pptx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6讲态度与行为汇报人:文小库2023-12-11

态度概述认知失调理论归因理论偏见与歧视社会影响与从众现象说服与态度改变技巧总结:以积极心态面对社会现象,调整自我行为目录

态度概述01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成分。态度定义态度具有主观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可变性等特点。态度特点态度定义与特点

态度的形成受到个体经验、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典条件作用、观察学习、认知失调等心理过程。态度的改变可以通过劝说宣传、角色扮演、群体影响等方式实现,其中涉及认知失调、信息加工、动机和情感等因素。态度形成与改变态度改变态度形成

态度对行为具有指导性和预测性,个体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其行为选择和决策。态度影响行为行为影响态度态度与行为不一致行为也会对态度产生影响,个体的行为经验可以改变其原有的态度。有时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情境压力、自我认知失调等原因造成的。030201态度与行为关系

认知失调理论02

定义指个体所持有的两种或多种认知元素(如信念、态度、价值观等)之间存在的矛盾或不一致,导致心理上的不适或不协调状态。来源失调可能来源于个体的直接经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错误等。认知失调概念

通过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认知元素,使其与其他元素保持一致,从而减少失调。改变认知元素引入新的认知元素,使原有的元素之间形成协调关系,降低失调程度。增加新的认知元素避免面对可能导致失调的情境或信息,从而减轻心理上的不适。逃避或回避减少失调方法

失调与态度改变失调促进态度改变当个体面临失调时,可能会通过改变态度来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态度改变的策略包括选择性地接触信息、对信息进行重新解释、寻求新的信息以验证原有态度等。失调与态度强度的关系失调程度越高,个体改变态度的可能性越大;同时,个体对态度的自信度或承诺度也会影响其改变态度的倾向性。

归因理论03

归因概念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归因原则包括一致性原则、区别性原则和共识性原则,用于指导归因过程。归因概念及原则

自我服务偏差在解释自己成功时强调个人因素,解释失败时强调情境因素。基本归因偏差倾向于将他人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而忽视情境因素。群体服务偏差在解释群体成员行为时,倾向于将积极行为归因于群体因素,将消极行为归因于个体因素。常见归因偏差

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如积极归因可能激发进一步努力,消极归因可能导致放弃。归因影响行为归因会影响个体对事件、他人和自己的评价,从而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例如,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会增强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归因影响态度归因对行为和态度影响

偏见与歧视04

偏见类型和原因基于不完整或不准确的信息做出的判断,如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因个人情感或好恶而产生的偏见,如对某一群体的敌视或偏爱。表现为歧视、排斥或其他不公平行为,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差异以及媒体宣传等可能导致偏见的形成。认知偏见情感偏见行为偏见社会文化因素

受歧视者可能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个人层面歧视现象可能导致社会不公、人才浪费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受损。社会层面歧视行为可能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当,降低生产效率,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层面歧视表现及影响

教育引导法律法规媒体宣传交流合作消除偏见和歧视策过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消除偏见和歧视。制定和执行反歧视法律法规,保障受歧视者的合法权益,对歧视行为进行惩处。媒体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平等、公正、包容的价值观,抵制歧视现象。加强不同群体间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消除误解和偏见。

社会影响与从众现象05

描述性规范、指令性规范、个人规范等,对个体行为产生约束和引导。社会规范类型个体通过社会学习、认知加工等过程,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我概念和价值观。规范内化过程个体在遵循社会规范的同时,可能产生规范执行偏差,如道德许可、规范冲突等。规范执行与偏差社会规范作用

从众心理机制信息性影响、规范性影响、群体极化等,解释从众现象的心理动因。从众现象的影响因素群体规模、凝聚力、一致性等,分析不同情境下从众现象的差异。从众定义与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等,揭示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行为变化。从众现象分析

03鼓励自主决策创设支持性的教育环境,鼓励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自主思考、独立决策。01批判性思维训练教授个体如何识别问题、分析信息、评估证据、形成判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02自我意识提升引导个体关注自我概念、价值观、信念等,增强对自我和他人观点的辨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说服与态度改变技巧06

说服者应具备专业知识和良好信誉,以增加说服力。信誉原则说服内容应引发

文档评论(0)

188****21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