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课件:厘概念《说“木叶”》.pptx

高中语文教学课件:厘概念《说“木叶”》.ppt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林庚

前置任务仔细阅读文本,辨析关键概念。(尝试使用韦恩图)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木叶树叶木叶树绵密空阔清秋疏朗干燥落叶微黄枝叶繁茂密密层层饱满浓荫褐绿色示例一:

任务一:抓住概念,理清思路梳理文章内容,选择思维导图。气泡图括号图树状图流程图

任务一:抓住概念,理清思路绘制思维导图,阐述文章结构。木叶落木树叶同中求异横向展开异中求同纵向深入木树叶问题意识联想思维聚焦

任务二:借助资料,质疑逻辑细读以下材料,谈谈你的发现。材料一: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李白《秋下荆门》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杜甫《成都府》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任务二:借助资料,质疑逻辑细读以下材料,谈谈你的发现。材料二:《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全宋词》中用“落木”l0次,用“落叶”47次。《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乐建兵、朱国《也说“木叶”》,《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8期

任务二:借助资料,质疑逻辑细读以下材料,谈谈你的发现。材料三:从文字起源的角度和最初的意义来看,“木”为象形字,为名词;“树”为形声兼会意字,为动词,意思是种植。“木叶”与“树叶”从现代汉语构词来看,均为“偏正结构”,可解释为“树木的叶子”;但从古代汉语语法来看,“树”为动词,不可能与“叶”构成“偏正结构”的词语。当然,后来“树”与“木”的意义均有所转化,其中尤其是“树”字的变化为大,因为“树”字由动词更多变为名词,特别是到了今天,“树”的基本义已经为名词了。“树”字的词性由动词变为名词,从先秦中晚期已经开始了,但在当时毕竟“树”字的主要词性为动词,因此屈原《九歌》中出现“木叶”一词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中华民族传统文人写作时又很讲究用词有“出处”,因此即使后世在口语中出现了“树叶”一词,而文学家在作品中却更多地保留有出处的“木叶”。——程滨《重说“木叶”——文字学是解读古典文学的基础》,《现代语文》,2013年第3期

任务二:借助资料,质疑逻辑《说“木叶”》的部分观点值得商榷段落观点第二段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也不肯轻易把它放过……第三段“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第四段而自屈原开始把它(指“木”)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第五段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引诗论证失之片面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北大中文系教授葛晓音任务三:转换视角,探寻价值对于《说“木叶”》一文的瑕疵,林庚先生自己清楚吗?林庚(1910-2006)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任务三:转换视角,探寻价值既然《说“木叶”》一文存在诸多瑕疵,为什么还会被选入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说“木叶”》是一篇文艺随笔,从大类上属于议论文。……但是,在议论文这一大家族中,随笔是一种倾向于自由表达的文体。与介绍科学研究结论的议论文、表达思想观念的议论文相比,文艺随笔在使用概念、展开论证中,往往并不是那么严谨,或者说,很多文艺随笔的写作目的本就重在与人交流他对一部作品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