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VIP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4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为开辟中国文学创作的新局面,“五四”文学的主倡者几乎一边倒地否定“文以载道”。因而出现了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文论界持续百年地批判“文以载道”,在文学史研究中那些受到批判的载道派作家又转身获得很高的地位。“文以载道”被误解为是一个功利主义观点。殊不知,它能成为中国文论的超级概念,哪来如此殊荣?

②其一,“文以载道”提出的不是“两项式”问题,而是“三项式”问题。持“两项式”的看法,在创作之前,文是文,待到创作时,拿起“这个文”去载“那个道”。如果这“道”又是某个抽象观念,“文以载道”包括三个问题,多出的这个“载”就是指创作主体。即使将“载”理解成“记载”,他在记载中必然体现自己的倾向性。这时候,再用“这个文”去记载“那个道”,它将“道”转换成“载”,再将“载”转换成“文”。“文”不是表现从外部搬来的陌生的“道”,这时候的“道”与其说是客体对象,不如说是主体体验。于是“载道”成了“言志抒情”,忽略三项式的事实,怎么能够正确认识“文以载道”?

③其二,“道”的内涵不是对应特定时期的统治思想或利益,也不是仅指特定的道德观念,它指万物的本原,这是从本体论探寻宇宙万物的起源及意义。就此而言,它指不同思想流派的思想传统。在儒家,指的是仁义之道,指的是自然之道;在佛教,它与统治者某一时期采用何种统治术相关,但这些统治术不能体现这些思想传统的整体义涵。在多数情况下,但不是完全采用孔孟的仁政思想。第三,指万物之道,这与具体统治的关系也甚远。如在主张“文”与“道”相关时,苏轼强调描写“人情物态”,明人情之冷暖,创作变成了表现具体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故强调“文以载道”,久可以通向历代治乱变迁,微可以通向一物一人之形态特征。

④其三,其中的“文”与道虽是关联的,却又具有自身活动规律而独立发展。大作家与大文论家既是文与道关系的肯定者,无情就无法创作;“丽文”表明文的美丽可爱、光彩四射,文章要气韵饱满。曾国藩认为创作应扫除旧习,在干干净净的基础上创立新的,“文以载道”要创造的是“天地之至文”的大文学景观。在“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文”的构成除了“人文”外,三者之间是相通相生的。

⑤_____?因为现代人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于古代。“文以载道”要表现天地自然之大、历史过往之久、人情物态之微等,现代创作则侧重要求反映现实人事的当下境遇等。古今创作虽有交叉处,但已经异趣。用现代眼光去看古代,但却以现代为唯一标准,以古代为挑选对象,结果只是现代样式的替代品。这样的“现代转换”不能在差异中丰富现代,只能在数量中充实现代。提出“古今文论的双向转换”,强调主观认知和客观事物的对立,注重理性分析,则认为主客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虽然今人认为古人的认识缺乏理性清晰度,但今人一味区分主客,而难以揭示文学与天地自然的那种难解难分的状态。因此,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之间需要相互转换,创造出“天地之至文”这样一种文学情状并展示在现代人面前,让他们去比较、去吸收,创造不出气象万千的大文学景观。

(摘编自刘锋杰《“文以载道”研究三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批判的载道派作家在文学史研究中的地位,并未因为长期以来文论界对“文以载道”的激烈批判而降低。B.“文以载道”并非功利主义的观点,而是代表着中国文学精神——比如,实际上却并未完全依此施行,如“仁政”并未完全施行仁政思想。

D.主张“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学者以现代为唯一标准,将古代文论视为过时的遗存,有厚今而薄古的倾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志抒情”就是“载道”,也就是说“道”可包含在创作主体的体验中,这说明“道”本身就带有主观性。

B.《赤壁赋》关于“变与不变”的论断,可印证苏轼对“道”的理解,其行文特点也符合他主张的“文而沛然”。

C.刘勰追求“文”的美丽、绚烂,曾国藩注重“文”的干净、新颖,两人都重“文”

D.“文以载道”主张主客融合,虽缺乏理性清晰度,却能揭示文学与天地自然的关联

(3)下列各项中,“道”的内涵不属于第3段论述的“道”的范畴的一项是

A.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B.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

C.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D.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4)下列填入第5段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什么现代人会误读“文以载道”

B.为什么古今的文学观念差别如此之大

C.为什么“文以载道”不能解决现代问题

D.为什么现代文学创作面临的问题难以解决

(5)作者在指出对“文以载道”的错误理解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文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