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社会心理动机剖析.pdfVIP

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社会心理动机剖析.pdf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海探航Teachingseafaring

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社会心理动机剖析

文/王丽莹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舆论结构也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状态,“群体极化”效应

作为网络舆论中的显著特征,也受到了社会舆论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对“群体极化”效应的定义进行阐述的前提下,对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效

应产生的社会心理动机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为加强网络舆论的管理和引导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心理动机;剖析

1“群体极化”效应的释义声室效应”的产生。久而久之,网民也愈加只能看到自己原本就秉持的观

群体极化亦称冒险性转移,指的是在团体中,成员一开始具有某些点,越来越固执己见,最后走向极端,形成偏激的观点。

倾向,经过讨论后群体成员的观点向着某一偏向的方向继续发展,或转向2.4 网络意见领袖营造的群体压力加剧了“网络巴尔干化”现象的产生

更加冒险,或转为更加保守,最终在群体决策的时候表现出极端的观点,网络意见领袖通常是指某些拥有庞大粉丝群的“大V”或者公众账号,

同时群体中各成员的观点也转向更为极端的方向。他们由于自身的职业或经常发表富有个性的言论吸引大批认同其言论粉丝

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群体”主要是指,围绕着汇聚了多种的关注,兴趣相投的粉丝往往会形成一个个小团体,在评论中不符合群体

信息但是模糊度较大、聚集了较大矛盾的社会热点事件自发形成的,拥有共识的他人言论,几乎都会受到这个群体的排斥和抵制,从而形成一种群

共同议题的,以意见领袖为主导的最终走向解体或与官方达成意见一致的体共识。每个小团体因不同的共识相互之间很难沟通,并且同时抵制其它

网络组织。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是指网民对某一议题评价的倾向性在加团体。这些分裂开来的小团体如同巴尔干半岛的局势一样复杂多变,因此

入网络群体讨论后会表现得更加明显,甚至走向网络暴力等极端。被称为“网络巴尔干化”,网络巴尔干化的形成如同在网络上有无数个相

2“群体极化”效应的社会心理动机剖析互对立的小部落,每当观点对立,部落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就会越发凸显出

2.1 网络主体的隐蔽性加剧了个人责任的分散来,出现群体极化行为是必然结果。

在网络舆论传播的过程中,网络传播主体往往是模糊的,既可以明确,2.5 网民的各种心理需要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

也可能不明确。它可以摆脱现实社会关系下的压力,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大众所面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网络就

种自由的释放,但也使得某些个体的自我约束感急剧下降。尤其是在群体成为了大众在现实生活中不敢或者是不愿表露出的情绪和意见的平台。网

讨论或决策中,个体容易在群体氛围的推动下出现冲动与盲目的言行,但民在表达意见的同时,往往会因自身言论而引起的网络舆论的变化,在很

因最终的决策责任是由整个群体承担,所以人们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会不大程度上给个体带来一种满足感或成就感,为见证自身对公共舆论的作用,

自觉地将责任分摊到所有参与讨论的成员身上,从而做出极端化的决策。就会引导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自己的小圈子中。其次,在实际存在或想

2.2 “信息茧房效应”加剧了群体内部的高度同质性象存在的群体压力下,为了获取群体的认同感,部分网民往往会放弃自己

网络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一次次的过滤往往会推动不同圈子的形成,原来的判断。最后,网络舆论所蕴涵的利益诉求也会直接产生一些社会群

网民往往会根据自己持有的观点,加入到“志同道合”的圈子之中,以保体的共鸣,更加推动了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加入到网络舆论的关注和评论队

持集中的注意力和心理上的舒适感。但是,这个圈子所得到的信息往往都伍中来。

是经过筛选与过滤过的相同论调,几乎听不到任何反对

文档评论(0)

135****699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