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常见良性病变及良性肿瘤.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脂肪坏死的病理变化随病期而异。1、早期:表现为一局限出血区,脂肪组织稍变硬。镜下可见脂肪细胞浑浊及脂肪细胞坏死崩解,融合成较大的脂滴。2、3~4周后形成一圆形硬结,表面呈黄灰色,并有散在暗红区,切面见油囊形成,囊大小不一,其中含油样液或暗褐色的血样液及坏死物质。3、后期纤维化,病变呈坚实灰黄色肿块,切面为放射状瘢痕样组织,内有含铁血黄素及钙盐沉积。脂肪坏死的X线表现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表现多种多样,X线片上可能无明显的异常改变,也可呈酷似乳腺癌的改变。1、典型者病变多位于皮下脂肪层较表浅部位,早期:若皮肤有红肿、瘀斑,皮肤局限增厚与皮下脂肪层致密混浊。出血区可表现为密度略高而境界不清的浸润或结节样阴影,边缘可出现毛刺。有些病例表现为数枚小结节样阴影或星芒状局限致密影,边缘清楚,密度与腺体相同。患乳血供常较健侧丰富,静脉管径增粗。后期纤维化而累及皮肤时,则可出现皮肤局限凹陷以及乳头内陷。有的可出现类似乳腺癌的砂粒样钙化。2、当脂肪坏死发生在乳腺较深部位与腺体重叠而表现为边缘欠清的肿块型病变时,X线上易误诊为乳腺癌。乳腺脂肪坏死诊断要点:典型病例多有外伤、手术、炎症史,病变常发生在乳腺表浅部位的脂肪层内,病变初期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灶逐渐变小,呈斑片状或星芒状。乳腺脂肪坏死依靠临床病史及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方可做出正确诊断。但通常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患者无意中发现左乳肿物3天,不伴其它不适。临床查体:左乳外上皮下可触及一肿物,质地中等,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良好,左乳外上脂肪层内可见局限不规则斑片状影,密度中等偏低、不均匀,邻近可见纡曲血管走形,局部脂肪层混浊,皮肤略增厚,右乳肿物发现1个月伴疼痛。临床查体:右乳中上可触及一肿物,质地硬,边界不清楚,活动度差,右腋下触及直径1cm淋巴结。右乳中上方深部可见一形态不规则致密肿块,边界不清,边缘毛糙,局部结构扭曲,内部密度欠均匀,右腋下可见一1cm直径淋巴结肉芽肿性乳腺炎本病的组织病理表现似肉芽肿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睾丸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组织中找不到病原菌,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可试用强的松激素治疗。其病因不十分清楚,部分学者推测系由于服用雌激素、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后引起慢性肉芽肿反应。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乳腺的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小叶的肉芽肿性病变,本病病理特点为病变以小叶为中心,叶内有多种炎细胞浸润,以嗜中性白细胞为主,另有淋巴细胞、上皮样巨噬细胞及巨细胞等,常可见微脓肿。病变好发于生育年龄、经产的妇女,均以乳腺肿块就诊,无痛或轻微痛,肿块质地硬韧,边界不清,常与皮肤或周围组织粘连,可伴同侧腋淋巴结肿大,乳头溢液不常见。肉芽肿性乳腺炎在触诊和X线片上均易误诊为乳腺癌。肉芽肿性乳腺炎X线上缺乏特征性表现,易误诊为乳腺癌或一般炎症。肉芽肿性乳腺炎大多数病变密度中等或接近腺体密度,密度较乳腺癌为淡,血供增多改变不如浸润性乳腺癌显著;也可呈类似肿块样表现,其边缘模糊不清,但缺乏典型的肿块型乳腺癌毛刺征象;也可仅表现为结构扭曲或无明显异常改变,此时X线表现与临床触诊不相符,即X线异常表现不明显,而临床触诊似乳腺癌,此时应考虑到肉芽肿性乳腺炎可能。患者女,36岁。左乳肿物发现1个月,伴有钝痛。临床查体:双侧乳腺不对称,左乳较右乳增大,于左乳外上可触及一3.0cm×6.0cm×8.0cm肿物,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无压痛。皮肤水肿,乳头无溢液。肉芽肿性乳腺炎需与细菌感染性乳腺炎鉴别。单纯依据X线表现两者鉴别困难,但一般细菌感染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妇女,经抗炎治疗后炎症有所消退,肿块有所缩小;而肉芽肿性乳腺炎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浆细胞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又称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乳腺无菌性炎症反应性疾病,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浆细胞乳腺炎可能属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生在绝经期前后,或在妊娠后发生,多数患者有授乳困难史。该病病理改变过程为初始时导管上皮不规则增生,分泌功能失常,乳头下的输乳管内有大量含脂质的分泌物积聚而引起导管扩张,此期没有明显的炎症反应,临床上可无症状;以后导管内容物分解,其产物化学刺激引起导管壁炎症浸润及纤维增生;进而刺激性物质穿破导管溢到管周和乳腺间质,使之发生炎症反应,大量浆细胞浸润为其特征,故而得名。有学者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乳腺导管扩张症发展的后期阶段或伴随于乳腺导管扩张症,但浆细胞性乳腺炎不是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必然过程。

文档评论(0)

祝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