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4-2-4水循环(二)水循环1.三个基本环节:降水(P)、蒸发(E)、径流(R),这三个基本环节相连构成了水循环。水在生物圈的循环可以看作是从水域开始,再回到水域而终止。1)水域中的水受太阳辐射而蒸发(E)进入大气2)大气中的水汽随气压变化而流动,并聚集为云4)云以雨、雪、雾、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4)到达地表面的水,一部分直接形成地表面径流进入江河,汇入海洋。一部分渗入土壤内部:大部分通过地下径流而进入海洋,接近土壤部分为植物吸收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4水循环5)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蒸腾散失到大气中,只有小部分为光合作用同化形成有机质进入生态系统,再经过生命的呼吸与排泄进入环境。内因:其相变――P和E水循环外因:水的重力梯度(R)和太阳辐射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4水循环全球上水分循环有两种途径:①通过相变和大气环流形成蒸发和降雨②通过热力学梯度与势能梯度的作用以洋流和径流的方式运动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4水循环2.水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水的溶解性使它在物质循环中起到载体的作用,任何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都有水的参与。元素的迁移、流动和积累都离不开水。从宏观看:从陆地到海洋的径流每年携带4.6?109T物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从微观看:根系吸收矿物质也需水的携带因此,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物质循环,水分是养分循环的重要动力。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4水循环(三)影响区域水分平衡的因素降雨量P径流量R蒸发量E植被截留量水分平衡公式:P-E-R-△W=0输入:降水P,人工灌溉输出:蒸发E,径流R§4-2-4水循环1.降雨量P:受地形、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可在当地气象站(台)获得有关降雨的资料。不同地区降雨不同:①我国台湾地省的火烧寮1964年9月10-11日降雨1245mm,为世界最大一次降雨量②苏丹的沃地哈发49年来总降雨才0.5mm③智利的依奇立14年来完全没有降雨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4水循环2.径流量R(陆地→水体):与当地植被覆盖率有关,可实测或据经验公式推算3.蒸发量E:为植物蒸腾耗水与裸露地面和水体蒸发散失水分的总和4.植被截留量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4水循环(四)森林调节水分循环的重要作用1.丰茂的森林可截留夏季降水量的20-40%(草地为5-14%)2.树冠有强大的蒸腾作用:比同纬度的海洋蒸发的水分多50%3.林区比无林、少林区降水量多40%4.在坡地,森林可减轻对土壤的侵蚀作用:林地内地表径流比无林地少10%。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5硫循环五、硫循环硫是半胱氨酸,蛋氨酸的组分,在protein分子中二硫键有助于形成立体结构。S还是辅酶如硫铵素,辅酶COA的组分。S在自然界含量并不多。1.特点:既属于气体型又属于沉积型(1)长时间的沉积相:束缚在有机、无机沉积物中的硫通过风化、分解而释放,以盐溶液形式进入生态系统。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Return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5硫循环2)气态循环的重要机制是降雨:缺O2条件为大气中有机物中的硫H2SSO2硫细菌还原氧气为水气吸收SO2稀酸↓降水大地生态系统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5硫循环2.人类干预1)燃烧煤和石油每年向大气输送147?106吨SO2。大气[SO2]>0.5?mol.mol-1就会危害农作物。如:1952年12月伦敦的毒雾事件,几天内死亡4000人,以后几天陆续死亡上万人,就是由于煤烟中的CO、CO2、SO2和大量粉尘经久不散造成的。退出主目录主菜单返回§4-2-5硫循环2)SO2的增加造成了酸雨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