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科学家事迹作文素材6篇
爱迪生关于“天才”和“汗水”的名言将永久牢记在我的心中,激励我坚韧刻苦地对待学习,争取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科学家事迹作文素材6篇,便利大家阅读与鉴赏!
科学家事迹作文素材篇1
如今,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你知道电话是谁创造的吗?
贝尔,就是创造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高校教授的贝尔,开头讨论在同一线路上传送很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犹如面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头了电话的讨论。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试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这里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胜利了!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创造的专利人。
人物轶事:
电报的创造,把人们想要传递的信息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传向远方。这是人类信息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但久而久之,人们又有点不满意了。由于发一份电报,需要先拟好电报稿,然后再译成电码,交报务员发送出去;对方报务员收到报文后,得先把电码译成文字,然后投送给收报人。这不仅手续繁多,而且不能准时地进行双向信息沟通;要得到对方的回电,还需要等较长的时间。
人们对电报的不满,促使科学家们开头新的探究。
最早提出远距离传送话筒接力传送信息的建议。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休斯为这种通话方式所取的名字——“电话”,却始终沿用至今。
19世纪30年月之后,人们开头探究用电磁现象来传送音乐和话音的方法,其中最有成就的要算是贝尔和格雷了。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1847年生于英国苏格兰,他的祖父亲毕生都从事聋哑人的教育事业,由于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对声学和语言学有深厚的爱好。开头,他的爱好是在讨论电报上。有一次,当他在做电报试验时,偶然发觉了一块铁片在磁铁前振动会发出微弱声音的.现象,而且他还发觉这种声音能通过导线传向远方。这给贝尔以很大的启发。他想,假如对着铁片讲话,不也可以引起铁片的振动吗?这就是贝尔关于电话的最初构想。
贝尔创造电话的努力得到了当时美国闻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的鼓舞。亨利对他说:“你有一个宏大创造的设想,干吧!”当贝尔说到自己缺乏电学学问时,亨利说:“学吧”。在亨利的鼓舞下,贝尔开头了试验,一次不当心把瓶内的硫酸溅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痛苦得喊叫起来:“沃森先生,快来帮我啊!”想不到,这一句极一般的话,竟成了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音。正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贝尔先生的助手沃森,是第一个从电话里听到电话声音的人。贝尔在得知自己试验的电话已经能够传送声音时,热泪盈眶。当天晚上,他写给母亲的信中预言:“伴侣们各自留在家里,不用出门也能相互交谈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说到电话的创造,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由于贝尔1876年3月10日所使用的这部电话机的送话器,在原理上与另一位电话创造家格雷的创造雷同,因而格雷便向法院提出起诉。一场争夺电话创造权的诉讼案便由此绽开,并始终持续了十多年。最终,法院依据贝尔的磁石电话与格雷的液体电话有所不同,而且比格雷早几个小时提交了专利申请等这些因素,作出了现在大家已经知道结果的判决,电话创造权案至此画上句号。
尽管如此,电话仍旧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分散着包括贝尔在内的很多电话创造家的才智和汗水。
科学家事迹作文素材篇2
当夜幕慢慢降落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打开了电灯。你瞧,这盏电灯,小梨子般的灯泡,却能把一间宽敞的房子照得通明彻亮,在灯光下看书写字多带劲啊!
不用问,电影你是看过的。想想看,铃一响,灯一熄,银幕上映出了千变万化的镜头,把你带入了各种不同的境地。你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引起喜怒哀乐的感情共鸣。可你知道,电灯、电影的创造者是谁呢?对了,他就是美国闻名的创造家爱迪生。
我怀着奇怪???的心情读完了《爱迪生》这本书。爱迪生从小就喜爱科学、勤奋学习,立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科学事业。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具体地介绍了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爱迪生如何在科学的道路上,刻苦钻研、坚韧攻关;生动而详细地描述了他在“造福于人类”的思想鼓舞下,从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在千万次失败前面不灰心,不气馁、不后退、不屈服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电灯、电影、留声机等100多项的创造,成为受世界人们敬重和爱戴的创造家。
读了《爱迪生》以后,我的心情久不能安静。我想:在向科学攀登的道路上,在向“四化”进军的征途中,我们能不能成为将来中国的爱迪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