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B-T 19466.5-2022 塑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第5部分:特征反应曲线温度、时间,反应焓和转化率的测定.pdfVIP

(高清版)-B-T 19466.5-2022 塑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第5部分:特征反应曲线温度、时间,反应焓和转化率的测定.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83.080.01

CCSG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466.5—2022

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第5部分:特征反应曲线温度、时间,

反应焓和转化率的测定

Plastics—Differentialscanningcalorimetry(DSC)一

Part5:Determinationofcharacteristicreaction-curve

temperaturesandtimes,enthalpyofreactionanddegreeofconversion

(ISO11357-5:2013,MOD)

2022-12-30发布2023-04-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GB/T19466.5—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19466《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的第5部分。GB/T19466已经发布了以下

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第3部分:熔融和结晶温度及热焓的测定;

——第4部分:比热容的测定;

——第5部分:特征反应曲线温度、时间,反应焓和转化率的测定;

——第6部分:氧化诱导时间(等温OIT)和氧化诱导温度(动态OIT)的测定。

本文件修改采用ISO11357-5:2013《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5部分:特征反应曲线温

度、时间,反应焓和转化率的测定》。

本文件与ISO11357-5:2013相比做了下述结构调整:

——调整了图2(见10.2)和图4(见10.3.2)的位置。

本文件与ISO11357-5:2013的技术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用规范性引用的GB/T19466.1替换了ISO11357-1(见第3章~第8章,9.2、10.1、10.3.2、

第12章),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增加可操作性;

——增加了DSC曲线的要求(见第12章),试验报告中附DSC曲线使得本方法所测定的结果更完

整,便于理解与应用。

本文件做了下列编辑性改动:

——增加了9.3.2和9.3.3的引导语(见9.3.2和9.3.3)。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耐驰科学仪器商贸

(上海)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固誉(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梅特勒托利多科技

(中国)有限公司、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国高材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青岛市产品

质量检验研究院、山东道恩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峰热塑性聚氨酯有限公司、聊城大学、东莞

市合标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

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呈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濮阳市恩赢高

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江门市德众泰工程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郑有婧、王雪蓉、杨丽坤、盛沈俊、邓代从、李雄、郭艳霜、庞承焕、谷小凤、

王志萍、吕正忠、何微娜、滕谋勇、屈兴合、罗莎、池海涛、高峡、李尚禹、郭迎迎、赵文林、王凯、曾建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abbc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若下载文档格式有问题,请咨询qq1643702686索取原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