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pdfVIP

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龙县重点中学2023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2023.5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

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

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

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

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

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

义正在于,他是地主阶级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

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

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

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

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

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

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

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

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

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

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

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

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

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

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

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

1

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

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

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

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

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

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

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

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

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

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

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

文档评论(0)

180****809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小学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