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数学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变化概述
义务教育阶段首提核心素养
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
“四基”“四能”、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
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
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
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
优化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一)学段变化
原小学到初中“六三”学制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现小学到初中“六三”
学制确定划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五四”学制第二学段(3~5年级)目标主要参照“六三”学制第三学
段(5~6年级)目标制定,适当降低要求。“五四”学制第三学段(6~7
年级)目标在“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基础上合理提高要
求,结合“六三”学制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确定,使“五四”学制
6~9年级目标进阶更加科学。
(二)课程内容结构变化
1.四个内容领域不变: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
践。
2.领域下设主题: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
3.主题变化:
(1)数与代数中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整合成数
与运算、数量关系,其中增加了数量关系。图形与几何中的图形的认识、
测量整合成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整合成了图形
的位置与运动。
(2)调整:统计与概率整合成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常见的量调整到综合与实践。
(3)改进:综合与实践以跨学科为主,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安排。每学
期内容不少于10%,大概为8个课时。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以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选择内容,以保证
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活动,普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4.具体内容变化:
(1)百分数移到统计。
(2)小学第三学段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和项目学校,涉及“了解负数”
等数学知识的学习,感悟这些负数可以表达与正数意义相反的量,进一步
发展数感。在初中阶段,学生将认识负数。把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
(3)强化字母表示数的内容。
(4)从一年级开始加强代数思维的训练。
(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由选学改为必学。
(6)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在课标中明确体现。
(7)在四边形中,“梯形”重新在课标中明确体现。
(8)“尺规作图”由原课标中集中体现,现拆分到各相关知识点中体
现。
(9)在原数据的离散程度中,在原有考查计算“方差”的基础上增加
了“离差平方和”的概念。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
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
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数学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依据义务教育各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表现、各学段
课程目标及学业要求,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评估
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及发展情况。
(1)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
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
学与科技情境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
数学的语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
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3)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
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