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兄弟读后感.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余华兄弟读后感

【篇一:《兄弟》读后感】

因为你的竭力推荐,我找到了余华作品集。

他的长篇小说:《活着》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福贵》,这部电视剧前两年播放的时候倒是全看过了,但福贵及家珍的命运及最后的结局,让我感到世事无常和压抑,感到活着的悲哀与无奈;但富贵无论穷困与富裕时的乐观心态却最适让我难忘和感动,当经历过穷与富,乐与悲,人生到最后还剩下什么?

一见面就不停提起的《许三观卖血记》,故事梗概看完后依然是同样的的压抑,你与这两部小说的精神契合点究竟在哪?如此压抑又悲凉的人生,难道这也是你最新心境的写照吗?内心真的有点排斥了,我不太喜欢给孩子看这种题材的书籍,也许是自己内心深处对于过去或者人生苦难的深深抵触吧!语言的风格也是贾平凹《废都》里的那种白描的手法,用字的粗糙衬托出文中主人公生活的粗鄙,也让我连看文字的念想也全部尽弃!

网络上评判还好的短篇《世事如烟》更是看得一头雾水,那种如呓语般的情景一直让我云里雾里,感觉就像回到鲁迅时代的笔下,全然进入到鲁迅《人血馒头》的情景中去,那种压抑更让我喘不过气来,我想,这种小说也是我所讨厌的,我又会如何将这些东西买给自己的孩子看呢?

但他对余华的念念不忘,还是让我硬起头皮找到四部长篇的第三部《兄弟》,也许多看几部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文字的真正内涵,真正能理解他为何如此钟情于余华的作品甚至要将其全集买给女儿的想法吧!

打开《兄弟》真的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从昨天晚上一直到今天上午,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小说,到现在也意犹未尽!这部小说真正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会快速变革的社会大背景下,人的观念想法整个社会的道德观甚至于人性的最原始善良忠厚在这种背景的下的冲撞与变迁,而我们这一代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多数人接受了如同宋刚那样的正统教育,却一样摆脱不了自己悲剧的命运;反而不按规则行事,不照牌理出牌的李光头,曾经被人看不起的混混,最后却成了时代的宠儿。这是时代的悲哀,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许教育更应该是解放时代套在成人及孩子身上的枷锁,而不是给她套上更多圈套甚至是模子,让他或者她在社会的变迁中无法很好的适应而不得又成就一起时代的悲剧!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西西弗,我们只是我们自己,只为自己这么短暂的一生服务!而不是背负着太多的枷锁前行!

【篇二:余华兄弟读后感】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大概也有一千个《兄弟》,一千个李光头。

《兄弟(上)》刚发表时,国内批评家界纷纷表示失望。批评家李敬泽说:余华的风格一贯是简单,他的简单常常令人震撼,但在《兄弟》中,简单就是“简单”。他说在这部书中他读不到《在细雨中呼喊》那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痛。批评家谢有顺说:在余华的写作中,《兄弟》不值一提。他对这部小说情节的可靠性提出诸多质疑。

《兄弟》在国际上却享有盛誉,国外媒体评论不吝用“伟大的作品”、“经典”来评价它。有评论说余华的写作风格和狄更斯一样:善用技巧。也有评论说,《兄弟》既有海明威又有斯汤达的风格。当然,国内也有批评家指出,李光头坐在金马桶上遥想太空一节,是在时间处理上对《百年孤独》的模仿。

我读过余华四本书:《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除《在细雨中呼喊》,其余的三本是不久前集中阅读的,阅读的顺序意外地和写作出版的顺序巧合,读着的感觉也是一本更比一本吸引,《兄弟》最打动我。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恰是来自生命深处的痛。余华说,他书写中国的痛,那也是他个人的痛。我读中国的痛,感受到的是自己生命在痛。当宋凡平被轮番暴打,棍棒戳进他的肉体;当他被打死后因棺材太小不得不被砸断膝盖,我闭上眼睛久久不敢睁开。

对于小说中故事情节的真实可靠性,余华在接受访谈时曾作出辩解。我对余华的辩解深觉意外,我本以为对于笔下的很多故事他压根就没想让人去相信,譬如一副漫画,一个人的下巴拖到肚脐上,没人会相信漫画中的人下巴会长成那样,却会记得他突出的特征是下巴很长。《兄弟》是余华最满意的一部作品,他觉得几乎没有遗憾。但《兄弟》中的确有些细节问题,譬如:宋钢和李光头跟宋凡平学了“地”和“主”两个字,因“‘地’上的毛‘主’席”宋凡平入狱,后被打死,兄弟两个再没学过字,更没上过学。工作之后,宋钢却能写小说,李光头却能读小说。

谈到《兄弟》的写作,余华说他最满意的就是没用技巧,并因此感觉自己“研究生毕业了”。《兄弟》的风格,我感觉受马尔克斯和卡夫卡的影响更明显。《上部》受马尔克斯的影响更大,下部的荒诞离奇更近卡夫卡的风格。在最初想创作一个世纪的叙事时,余华脑子里大概就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子。而对余华整个的写作影响最大的则是卡夫卡,这大概缘于余华对现实的愤怒和卡夫卡对现实的绝望之间有着某种默契。和卡夫卡一样,余华的作品也是短篇晦涩难懂,长篇更受欢迎。

文档评论(0)

189****4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