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

《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针对当前名目繁多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课程目标重合、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现象严重、教师和学生负担重的现象,课题组根据“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的原则,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主题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征,有助于把小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收到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然而,课改十年过去了,小学课程设置及落实状况如何?学生是否享受到了均衡、综合和选择性强的课程?我们不得不说,课程的全面优质落实还任重而道远。

二、问题的提出

〔一〕课程落实不到位

我们曾围绕课程实施、课堂改革、作业布置与批改等问题进行过涉及城市、县镇、农村43所学校,2367人的小学生问卷调查,对“你感兴趣的课程〔可多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品生、品社以及地方课程兴趣均较

低,全部低于语文、数学。这一结果明显不合常理,令我们很吃惊。

进一步调查觉察,上述几门课程的专职教师很少,绝大多数教师同时兼任一门或几门学科。科学、品生〔品社〕专任教师只占应配任课教师数的30.3%;而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几乎没有专职教师。受访教师反映,兼课过多使得他们分身乏术,往往不能把精力平均安排给全部兼课课程,造成有的课程“走过场”。课程中了解社会、动手实践等体验感悟类内容更是难以落实。很多学生反映,“教师只是带着我们粗略地把书翻一翻。”有的则干脆“把语文上成语文,把思品、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课程等都上成语文”。总之,这些课程“应付了事”、“兼而不上”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课程教学质量不高。

调查还觉察,受传统的主、副科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甚至不少校长,“主科重要,副科不重要”的思想较为严重。个

别地方教研部门“抽考”只考语数英三科,或语数英三科考试、其他学科考察,更使所谓的

“副科”成了聋子的耳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是课程综合化的重要体现,其设计思想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的生活经验,寻求生活的本真意义。它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

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性课程,既没有统一的教材,又没有可供直接运用的具体的操作模式或范例,受理念、水平及教学传统、考试评价等多因素影响,开设不正常、不到位现象普遍存在。

学生不能深入地走进课程,无法感受这些课程的魅力和价值,是对这些课程不感兴趣的重要缘由。理论争论

〔二〕课程目标和内容穿插重复

课程目标的重合。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三门课程中都有关于人与自然的目标。如《品德与社会》的表述是:“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培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科学》的表述是:“珍爱并善待四周环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而

《综合实践活动》的表述是:“亲近四周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四周环境的意识和初步力量。不难看出,上述三门学科有些课程目标是高度相关甚至重合的。另外,地方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其课程目标也与上述三门课程的目标存在广泛的相容性。

课程内容的穿插重复。如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文档评论(0)

155****98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