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docxVIP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

中国古代历法是世界上起源较早,内容较为延续的历法。其发展历程可分为4个阶段:

1.上古历法(太初改历之前)

这一阶段确立了二十四节气,阴阳历,回归年长度,朔望月常数等基本内容。其中传说成分偏多,如尧帝,颛顼,羲和氏等人,现已不可考,但单从考古发现的陶寺遗址,贾湖遗址看,对天文历法的研究已达到相当高度。

贾湖骨笛

陶寺天文台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中,岁星纪年(后演化为干支纪年)对历法影响深远。

2.中古历法(太初改历到皇极历)

这样一阶段的主要成就是上元积年,五星运动表,日月交食,及初始的晷影刻漏,奠定了基本的历法内容,在二十四节气等的基础上,推导出五行用事,六十四卦,没日灭日,置闰规则,基本奠定了农用历法的基础,解决了农业生产,生产生活相关问题。这为中国历法的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又一个重要成就是关于宇宙模型的讨论。在这一时期,浑天,盖天,宣夜三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最终确立了正确的浑天说主导的历法体系。这一时期张衡,祖冲之,落下闳等优秀科学家层出不穷。他们确立了中国人对宇宙的基本认知,并坚定了中国人用数学解释宇宙的思想。虽然他们并未完全摆脱唯心主义,占星术的束缚,但他们的科学精神却影响了后世。

张衡,伟大的科学家,其对于五星,日月食,宇宙体系的论述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一时期,数学飞速发展,奠定了以算法为核心的数学体系,这一体系对历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代数为核心的数理天文体系。最终成长为别具一格的中国数理天文学。这一时期,代数算法的数学工具逐渐成熟,为后面天文的发展提供了数学工具。天文反过来影响数学,创造了同余,调日法等成就。

但这一时期的数理天文学较为原始,无法与欧洲的托勒密体系相抗衡,且数理天文学并未走出占星学的阴影。经验主义,超验主义,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盛行。

3.历法爆发期

(1:先导人物张子信

张子信,南北朝末期的天文观测学家,中国历法史上的伟大发现家与先驱者。公元526-528年间,在华北一带发生过一次以鲜于修礼和葛荣为首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声势浩大,震动朝野,为了躲避这一次农民起义的影响,张子信跑到了某一海岛隐居起来。在海岛上,他制做了一架浑天仪,专心致志地测量日、月、五星的运动,探索其运动的规律。,大约在公元565年前后,他敏锐地发现了关于太阳运动不均匀性、五星运动不均匀性和月亮视差对日食的影响的现象,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它们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他就像中国的“第谷”,为后来的“开普勒”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张子信三大发现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文发现,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与敏锐的观察力。

张子信,伟大的先驱者

2)隋唐宋元时期的大爆发:

实际上,张子信的结果已被用于更早的历法。目前这些历法已经遗失,目前仅存最早的使用张子信结果的历法是《大业历》与《皇极历》。它最重要的成就是二次内插法与日躔表。这是第一次对太阳中心差进行修正,代表了对太阳中心差的第一次突击,虽然他的日躔表经验主义严重,只是对观测结果的客观总结,但这毕竟是第一次。同时《皇极历》在日月食中计算太阳中心差,地平视差的方法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皇极历的方法在《麟德历》及其后的历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印度天文进入中国,对中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历法更迭迅速,数理天文学飞速发展。

在这种条件下,诞生了伟大的科学家一行。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经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

一行,邮票上的科学家

一行的《大衍历》,起到了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他运用实地测量与理论推导相结合,得出了十分漂亮的结论,他第一次让地平视差修正走出了原始的经验主义的“当食不食术”,他否定了错误的“寸步千里”,制定了第一张正切函数表,他对五星的中心差修正,代表了“圆椭模型”的正式成熟。他修正了刘焯的日躔表,正确提出了太阳冬至近地点的观点。他的工作代表着中国数理天文学踏出了经验主义的阴影。

自太初至麟德历,凡二十三家,与天虽近而未详,至一行则详且密矣。其倚数立法,固无以易也,后世虽有作者,皆依仿而已!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他发起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大地测量活动,测量地点达12处,以今河南省为中心,北起铁勒(今内蒙古自治区以北),南达林邑(今越南中部),测量范围之大前所未有。测量内容包括每个测量地点的北极高度,以及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那天正午八尺之竿(表)的日影长度。

这次测量活动,以太史监南宫说等人在河南滑县、浚仪(今开封)、扶沟和上蔡四处的测量最为重要。这四个地点的地理经度比较接近,大致是在同一经度上。南宫说等人除了测出四处的北极高度和日影长度外,还测出了这四个地点之间的距离。一行从南宫说等人的测量数据中,计算出南北两地相差351里80步(唐朝尺度,合现代长度129.22公里),北极高度

文档评论(0)

king20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