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考点梳理卷】(解析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单元速记·巧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考点梳理卷】(解析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单元速记·巧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考点梳理卷】

考点预览

考点1:秦汉至魏晋的选官制度

考点2:秦汉至魏晋的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

考点3:隋唐两宋时期的选官制度

考点4:隋唐两宋时期的官员考核与监察

考点5:元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

考点6:西方的文官制度

考点7:晚清选官制度变革

考点8: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考点9: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考点10:中国与西方的官员监察体制

考点1秦汉至魏晋的选官制度

1.西汉董仲舒被“举贤良文学”,汉武帝问以“大道之要,至极之论”,要求董仲舒据实回答简策上的问题,董仲舒逐一具对,直言不讳,由此出现了震烁千古的“天人三策”。这说明西汉察举制(?)

A.正式形成于汉武帝时 B.具有考试选才的特征

C.引发书写材料的革命 D.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被举为贤良文学,汉武帝出以题目进行考察,董仲舒都能够逐一具对,直言不讳,并由此出现了震烁千古的“天人三策”,这反映出西汉时期朝廷考试(面试对策)选才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察举制形成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简策”仍然用的是竹简或木简,排除C项;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一系列主张后,才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2.汉代选官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上书拜官,集自荐和录用于一体。汉武帝时期是上书拜官制度的隆兴时期,“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衔鬻者以千数”。据此可知,汉代的上书拜官()

A.为世家大族提供了入仕机遇 B.拓宽了官吏选拔的途径

C.受到门第资产等因素的影响 D.注重选拔对象德才兼备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上书拜官制度为更多的有才能得人提供了入仕机会,拓宽了官吏选拔的途径,B项正确;上书拜官的对象是普通百姓中的有才之士,不是为世家大族提供入仕机遇,排除A项;上书拜官的主要标准是才能,材料没有体现上书拜官受门第资产等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上书拜官强调才识,未涉及品德,排除D项。故选B项。

3.世官世禄制度导致出身社会下层或者非宗法系统的人才,无法进身仕途,阻塞了贤能之士的上进之路。列国诸侯为在激烈的割据竞争中获胜,需要大量人才,于是一些开明君主突破传统旧制,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以下不属于该时期人才选拔方式的是(?)

A.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B.举善援能,官方定物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D项符合题意;据材料“列国诸侯为在激烈的割据竞争中获胜,需要大量人才,于是一些开明君主突破传统旧制,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在选官制度上实行军功爵制,即“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排除AB两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排除C项。故选D项。

4.“上书拜官”是汉代盛行的一种官吏选任方式,即天下吏民可直接给皇帝上书,经过审核后,言有可取者可授职试用,满岁报告治状,然后决定是否正式拜官。据此可知,该选官方式(?)

A.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B.开启了选官方式多元化

C.瓦解了地方的王国势力 D.纠正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上书拜官”是将自述才能与实际理政能力相结合的一种选官方式,既可以广泛地笼络各类人才,也可以选拔出实用性官吏,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A项正确;材料只是介绍了一种选官方式,并没有涉及其他选官方式,因而不能说明“开启了选官方式多元化”,排除B项;C项夸大了该选官方式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的选官方式与察举制是两种不同的选官方式,不能说明纠正了察举制度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

5.东汉末年,曹操重用了一大批儒学之士或有儒学背景的官吏,却又在“求才三令”中,将“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等作为取才标准。可见,曹操求才用人()

A.不屑于儒家饱学之士 B.看重门阀士族与豪强

C.以服务现实政治为要 D.着眼于选官制度变革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据题意可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医学电子书,案列评析、合同PDF、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中考、高考复习专题资料、试卷、真题、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