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猴-文-化-漫-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猴文化漫谈

薛克翘(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亚太所)

引语

中国有所谓生肖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历代研究不断: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干支五行、时空迁移、社会跌宕、人事变更,无不牵涉。

中国古代将猿猴分为许多种类,也有许多不同名称,如狙、猱、沐猴(猕猴)、猢狲、犹、猩猩、玃、猨狖、山魈、狒狒、马留、马化、如拳,等等。

十二生肖,猴为申。据说,“申”在甲骨文中被刻画为两个母猴相对而立的样子。汉代王充《论衡·物势》中说:“申,猴也。”我国自商、周以降,以“申”为地名、为姓氏的很多,不知是否与猴有关。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中国13亿人口中,大约有一亿人属猴,与猿猴有关的人实在太多。古代也一样,从生肖流行以后,总有约十二分之一的人属猴。这使得中国猴文化不仅古老,而且丰富。

世界上,能够与中国猴文化相媲美的恐怕只有印度。这倒不是因为印度人有生肖,而是因为印度人能够比较平等地看待动物,包括猿猴,还因为印度人想象力强,善于编故事。所以印度具有丰富多彩的猴文化,猴子的形象频繁出现于寓言、故事、史诗、戏剧、绘画和雕塑中。印度的猴文化也通过佛教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猴文化。

关于猴子的成语

“朝三暮四”是人们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善变、不专一。事见《庄子·内篇·齐物论》:狙公(养猴人)用栗子喂猴,说:“早晨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群猴皆怒。又说:“那就早晨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群猴皆悦。同一故事又见《列子·黄帝篇》,甚详。可见,这个成语与所出原典的意思已大不相同。

成语“沐猴而冠”是用来比喻一个人徒有其表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攻占咸阳,烧杀劫掠而欲东归还乡,有人劝他留在关中以成霸业,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劝说者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项羽听了这话,就把这个劝说者给活活煮死了。

成语“心猿意马”本是佛教用语,道教袭用,形容心态虚浮躁动。此外,常用的成语和俗语还有“树倒猢狲散”、“猴年马月”、“尖嘴猴腮”、“杀鸡给猴看”,等等。

关于猴子的寓言

“射猴戒友”的寓言见《庄子·杂篇·徐无鬼》:吴王渡江狩猎,到猴山,群猴惊走,惟有一猴从容跳跃。王射之,猴机敏接箭。于是王命随从射之,猴即死。吴王以此开导其友人颜不疑说:“这猴子以其机巧灵便傲视我,所以致死,应当引以为戒啊,为人不可傲慢。”颜不疑果然以此为鉴,终于有所成就。

“猴子捞月”或“猕猴救月”的寓言出自佛经(唐代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从前有一群猴子,见到井里的月影,以为月亮掉到井里了,于是它们一个拉一个,倒悬着去捞月亮,月亮没捞到,他们却坠井而死。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要把虚幻当作真实,否则不仅徒劳无功,而且会付出惨重代价。

在中国古人,尤其汉代以前人的心目中,人与猿猴的界限是分明的,正如《礼记·曲礼上》所说:“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佛经的大量译介,印度的猿猴故事东来,融入了中国的猴文化,也影响了中国人对猿猴的看法。在印度人心目中,人与猿猴的界限十分模糊,故事中的猿猴往往不乏高尚者和智慧者,而“猕猴救月”一类的故事只是少数。下面试举两例。

“猕猴王”的寓言见于《六度集经》卷六:从前有一群猴子因天旱饥饿,猴王带它们到国王的园子去吃果子,被国王的人包围。猴王把自己的肢体和树藤连在一起,让数百只猴子从身上通过,救了猴群,自己却耗尽体力,被国王捉住。

“猕猴救人”的寓言见于《六度集经》卷五(又见于《菩萨本生鬘》二四):一人坠入深谷,猕猴将他背上平地。那人却想打死猕猴喝它的血。他用石头打猕猴的头,血流一地。猕猴却毫无憎恨之意,反而将他送上回家的路。大约是受这则寓言启发,明代宋濂也创作了一则寓言“衣冠禽兽”(见《燕书》):西王须山中迷路,被一猩猩救助。后来友人来救他,他却想杀猩猩取血。友人谴责西王须:“猩猩倒像是人,你却是兽。”

关于猴子的小说

中国古代关于猿猴的小说很多,这里只能举几个例子。

钱钟书先生曾经指出,古代不少典籍中提到猿猴盗妇人为妻(《管锥编》第二册546页,中华书局1979年),比较典型的是《太平广记》卷四四四的《欧阳纥》、《稽神录·老猿窃妇人》、《剪灯新话》卷三《申阳洞记》、《古今小说》卷二○《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说明古人认为“猿猴性淫”。

唐代张读《宣室志》卷八《猿怪》的故事别有风味:杨叟病重,医生说需要吃人心滋补。其子杨宗素在山里遇见一老僧,自称姓袁,说愿意舍身救人。宗素便提起父亲的病。老僧愿意舍出自己的心,条件是先吃一顿饭。宗素应允。饭后,老僧上树,念《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并说:“你要我的心,也不可得。”说罢,化为一猿跳跃而去。这个故事使我们联想到一则有名的佛本生故事《猕猴与鳄鱼

文档评论(0)

A~下一站守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