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悲剧与王国维的解脱.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楼梦》的悲剧与王国维的解脱

在此,王国维所说的此即为美术,美学,而彼则为传统的考证和索隐等方法。

以上赘述,表我之立场。

所以我的下文,虽然谈论的是《红楼梦》中的解脱和悲剧问题,但是我是以

我个人欣赏或评论的角度去作的,不是考证,也非索隐。

一,悲剧(痛苦)产生的根源以及在《红楼梦》中的思想体现

谈到美学方法欣赏《红楼梦》以及解脱悲剧带来的痛苦等问题,我们不得不

谈谈王国维。他的《红楼梦评论》的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者说哲学是这样的:故人

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痛苦与厌倦之间者也!

那么,王国维一直所说的痛苦到底是什么?要怎么解脱呢?他在他的《红楼

梦评论》第二章红楼梦的精神中说:且人生苟为数十年之生活计,则其维持此生

活,亦易易耳,曷为其忧劳之度,信而未有已?记曰:人不婚宦,情欲先半,人

苟能解此问题,则人生之知识,思过半矣。

那么,什么是欲呢?为何能成为痛苦的根源?

人有生矣,则思所以奉其生,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衣,露处而欲宫

室,此皆所以维持一人之生活者也。然一人之生,少则数十年,多则百年而止耳,

而吾人欲生之心,必以是为不足。这是对于基本生存和物质的欲求,而对于思想

(知识)的欲求,同样也是一个可以造成极大痛苦的根源。又此苦痛与世界之文

化俱增,而不由之而减何则?文化愈进,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

亦弥甚。所以,他得出这样的结论:

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

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而《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描写现实生活的虚构作品。不像之前的《西游记》

那样高度虚幻,也不像《三国演义》那样有宏大的历史场面。(关于此,有关红

学的著作多有提及,在此不做赘述)它写的就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但是正是

因为这样,才是超越以往任何文学作品的美学著作。就痛苦而言,美学家潘知常

先生认为有这样三个唯度:一是人与自然的唯度,二是人与社会的唯度,三是人

与灵魂的唯度。而三者之间,痛苦最烈,解脱最难的,就是人与灵魂的唯度。之

前的许多作品,大抵达到前两个唯度而已。就我们的主观感受而言,人与自然的

1

唯度,要解脱人在这一唯度的痛苦,只需要用物质去填充人在自然中所得不到的

欲求以及去反哺自然以达到和谐就可以。这只是人物质这样的对立与和谐。而第

二唯度,人与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制度化与和谐化去解决,这是人抽象物质这样

的对立与和谐。而第三唯度,人与灵魂的唯度,这是高于前两个唯度的唯度,因

为我们的灵魂在我们的自我意识中,在于本体之中,这样一个本题自身的冲突与

和谐,当然是最难的。而《红楼梦》却正是力图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人与

灵魂这一唯度的难以把握,所以也才在这一意义上造就了《红楼梦》这样一个彻

头彻尾的大悲剧。也正是因为与前两个唯度的不同,《红楼梦》前的中国文学作

品中悲剧大都以大团圆,或者洗冤,扬名,立功这样的结局收场,这就将中国的

美学推向了末路。关于此,潘知常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兹录于下:

中国的悲剧实际上都是伪悲剧。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在中国,个人始

终没有能够诞生。这样,与生俱来的人性就被认为是完全可靠的,人人都可以沿

着美大神圣的道路接近神甚至成为神,以至于满街都是圣人。而且,也由于在中

国个人始终没有能够诞生,在中国关注的就不是原罪而是本心,所谓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然而倘若说原罪是形而上的良知,那么本心就

只是日常经验的良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人性的认识的角度而言,

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何况,在这里没有灵魂的自我意识,也没有灵魂的自我叩问,

更没有灵魂的审判法庭,秩序中的位置以及针对秩序的自我调整取代了自由的个

体。因此在悲剧来临之前,只是远离小人而不是拯救灵魂,在悲剧来临之后,也

只是受蒙蔽者无罪而不只灵魂审判。显而易见,这无疑是十分肤浅的。

说直白些,人的灵魂是复杂的,并不是那些是非之心那样的明确,看多了传

统的文学戏曲,都有些简单化之嫌,灵魂的审判太专制了,只有两条路可走,好

与坏,善与恶,美与丑,总之走的是两个极端。这种情况在《红楼梦》中有所体

现: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才子佳人,最没趣儿。把人家

的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都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

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知文通礼,无所不

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

文档评论(0)

177****31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大学本科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