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平滑”后,理财承受净值回撤的边界.docx

“去平滑”后,理财承受净值回撤的边界.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正文目录

“去平滑”后,理财压力或不断释放 3

复盘历次赎回,理财能承受多少回撤 4

2022年3月:股债双杀下的赎回行情 5

2022年11月:完全净值化后代表性冲击 6

2023年9月:优化流动性管理后的新挑战 8

“去平滑”后,理财抗压底线在哪? 10

4.附录 12

理财风险:6月以来破净率先升后降 12

理财业绩:偏债混合类理财产品净值增幅明显收窄 14

理财新发:理财新发募集规模边际递减,结构偏好尚未变化 14

风险提示 17

图表目录

图1:理财短端化进程仍在持续(天) 4

图2:2024年以来理财逐渐开始选择拉久期 4

图3:2023年以来理财代表产品净值波动率先减后增 4

图4:二级资本债为本轮主要赎回品种,调整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5

图5:在固收+及混合类理财产品最大回撤中枢升至0.23%,对应规模开始出现回落 6

图6:由于主要受政策面影响,本轮赎回影响范围更广、对市场冲击更大 7

图7:在市场连续调整近两周后,理财产品的净值开始显著回撤 8

图8:本轮调整理财负债端并未过度“施压”,赎回潮冲击有限 8

图9:理财产品最大回撤的75%分位数升至0.22%,部分理财产品的规模开始小幅缩减 9

图10:今年以来市场调整呈现出“短、频、快”的特点 11

图11:6月以来理财产品破净率保持低位震荡,(截至7月12日)理财破净率降至1.8% 12

图12:全部理财产品业绩不达标率由5月末的16.3%降至14.9%,降幅为1.4pct 13

图13:近1周理财产品业绩负收益率占比 13

图14:近3月理财产品业绩负收益率占比 13

图15:偏债混合类理财产品净值增幅明显收窄(单位为1) 14

图16:5月以来理财新发募集规模边际递减(亿元) 15

图17:月度新发理财预估募集规模,不可投股票固收+产品为新发募集的主要类型(分投资方向,亿元) 15

图18:封闭型产品仍为主要新发类型,募集占比95% 16

图19:5月以来理财新募集的封闭式产品期限略有压缩,1年以下产品募集规模占全部新发的58% 16

表1:历次理财赎回负反馈的重要形成因素 10

表2: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的下降以及负债结构均出现调整 11

“去平滑”后,理财压力或不断释放

经历2023年中后段的“甜蜜期”后,2024年以来银行理财面临的监管规范日益趋严。从年初终止嵌套保险通道投资高息一般性存款,到4月初的全面禁止“手工补

息”,再到6月初的信托委外平滑整改,监管端通过强有力的引导,推进理财投资的“去平滑”,快速拉平理财内部以及与其他机构之间的投资起点,确保了资管行业范围内的竞争公平性。

从本质上来看,灵活运用规则内的平滑机制,或许是理财行业在赎回危机后的自救措施,也是在投资者教育尚未全面普及背景下的阶段性妥协。合理平滑后的净值曲线的确有助于提振居民端长期投资的信心,进而有效缓解理财行业在运作时负债端资金锐减的压力,并降低长期规模的不确定性。然而,从监管视角来观察,随着2023-2024年期间银行理财规模重返30万亿元,且变化趋势由单季锐减转为平稳上升,临时的净值平滑或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可开始有序终止并退出。

我们在《信托委外再趋严,理财或迎波动时代》一文中,也介绍了当前理财产品平滑净值的“三板斧”,包括配置现金和非标等无市值资产、借助信托通道实现类摊余计价、采用收盘价估值方法等。从目前的监管推进程度来看,补息存款的系统性整改,明显压降了存款平滑对于理财的吸引力;信托产品“削峰填谷”操作终止,也使得理财净值更加体现市场波动;仅剩最后收盘价估值法,起到部分平滑作用。从理论上来看,收盘价估值的平滑效果主要与上交所大宗交易平台的信息披露习惯相关。由于仅通过沪固收平台成交的上交所私募债,无法获取真实最新收盘价,其收盘净价会维持在100元水平,因而形成估值特例。

不过,强监管可能更适合应用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在当前利率过低的背景下,倘若理财“去平滑”步调过快,即主动提速释放行业积累的风险,可能会间接触发一些不必要的波动。虽然年初以来的债牛,为理财行业带来了丰厚的资本利得收益,但在可观的业绩背后,银行理财在资产及负债两端,均面临较大压力。

首先是资产方面,2024年以来,为应对票息绝对水平的骤降,银行理财在配置策略上被动拉升组合久期,换取更高的静态收益,以匹配产品的业绩基准下限。从成交数据观察,二季度以来理财增持中长久期信用债(3年以上)规模接近300亿元,而2023年同期配置规模仅为64亿元,2024年一季度则卖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535600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1010423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