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培优练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解析版).pdfVIP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培优练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解析版).pdf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1

本课重点()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艺术风格,深入体会诗人的

思想感情。

2

本课难点()熟悉新诗与旧体诗的区别,领会中西方现代新诗的区别。

多维达标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阅读+链接高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020·

.(淮安高一期中)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

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

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

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

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

义手法。

C

【答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错。《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抒情方式是含蓄而深沉的,诗人塑造了众多审

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

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

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与《红烛》的激越直接的抒情方式不同。

C

故选。

22020·

.(淮安高一期中)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

阙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

1

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

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

了心中的情感。

C

【答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C项,“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错误,《立在地球边放号》中,

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描写“力”的句子,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

C

故选。

32020·

.(北京高一月考)“红烛”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各句中“红烛”所寄托的情感与其

他三项不同的是()

A.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宋·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B.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C.愁眼垂杨见,苦心红烛知。翻成怕见别离时。(宋·胡翼龙《南歌子》)

D.红烛也随人惜别,当庭流泪不曾干。(明·王稚登《除夕袁令君斋中》)

B

【答案】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鉴赏和把握能力。

A项,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寄托离别之情。

B项,作者以“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C项,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垂杨见“愁眼”,红烛知“苦心”,写离别之苦。

D项,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红烛流泪,随人惜别,寄托离别之情。

B

故选。

42020·

.(重庆高一期末)请根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7****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