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呼吸;3.呼吸过程:;第一节肺通气
;一、肺通气原理;;呼吸过程
1.平静呼吸;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肋骨和膈肌弹性回位,
缩小胸廓上下径、前后径和左右径;;2.呼吸时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的变化
(1)肺内压
肺内压:是指气道和肺泡内的压力。
肺泡与大气之间存在的压力差,使气体能进出肺泡
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吸气开始
(1~2mmHg)
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吸气停止
呼气初:肺内压大气压呼气开始
(1~2mmHg)
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呼气停止;(2)胸膜腔内压
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1.测定方法
间接法:气囊测定食管内压以间接反映胸内压
直接法:水检压计法;;;胸膜腔负压作用:;(二)肺通气的阻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由肺泡Ⅱ型细胞分
泌的一种脂蛋白混
合物
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
力的作用;其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生理意义在于:
(1)维持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
(2)防止液体在肺泡积聚;
(3)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将出现:
肺泡的表面张力增加,
大肺泡破裂小肺泡萎缩,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病变。;二、肺容积和肺容量
(一)肺容积(自学);肺容量
是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时间肺活量:
是指最大吸气后,用力尽快呼气,计算头3秒钟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正常成年人头3秒分别为83%、96%、99%的肺活量。它不仅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而且能反映呼吸时所遇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二)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第二节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原理:扩散;(一)肺换气及其影响因素
;2.影响肺换气因素
1)呼吸膜的面积:(60-100m2)
安静状态时仅有40m2参与气体交换
呼吸膜面积↓→气体交换↓
病变:肺气肿、肺不张、肺叶切除
2)呼吸膜的厚度:(<1μm)
呼吸膜厚度↑→通透性↓→气体交换↓
病???:肺纤维化、尘肺、肺水肿;3)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肺泡通气量(VA)/肺血流量(Q)
=4.2L/min/5.0L/min=0.84
VA/Q↓≈肺通气↓→增大功能性A-V短路→换气
效率↓(如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栓塞)
VA/Q↑≈肺血流↓→增大生理无效腔→换气效↓
(如心衰、肺动脉栓塞);(二)组织换气及其影响因素
1.组织换气
动脉中的O2由血液向组织扩散,组织中CO2向血液扩散。通过组织换气,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
①距离
②血流量
③代谢水平
;三、气体运输
(一)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1.5%)。
(二)化学结合:气体与血红蛋白等物质进行化学
结合(98.5%)。
动态平衡
物理溶解化学结合;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级中枢相互配合共同调节下进行的,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改变肺的通气量以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呼吸节律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一)机械感受性反射
(一)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
定义:
指肺扩张或肺缩小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
或兴奋的反射。
包括肺扩张、肺萎陷反射。;2.肺萎缩反射
肺缩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牵张感受器兴奋↓→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呼吸中枢(兴奋吸气)→传出神经→由呼气转入吸气;1.化学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适宜刺激:(血液中)
PO2↓、Pco2↑、[H+]↑
高度敏感
(对O2含量↓不敏感)。
;(2)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腹外侧表面
适宜刺激:
1)对脑脊液中的H+
高度敏感,
2)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