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金瓶梅》风俗谈·饮食拾屑
乳饼
营盘风软净无沙,乳饼羊酥当啜茶。
这是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里的两句诗。在风大多尘的塞上军
营,赶上个风软无沙的好天儿,军士们或倚或卧,摆上乳饼羊酥,权
当啜茶。可见乳饼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食品。虽然汉人文献中早就
提到它,如《初学记》引晋卢谌《祭法》就说到“夏祠别用乳饼,冬
祠则用环饼也”,但我总以为最先发明这种食品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古代没有保鲜技术,喝不了的奶制成乳饼之类,便于存放。迁徙草场,
行军打仗,总不能马背上驮的都是盛奶的革囊吧,制成乳饼,携带可
就方便多了。
《金瓶梅》里提到乳饼,是在第六十二回,李瓶儿病得不思饮
食:
只见观音庵王姑子跨着一盒儿粳米、二十块大乳饼、一小盒十香
瓜茄来看。
这里把乳饼作为礼品送给病人,可见平日是不经常吃它的。送礼
的人说:
这盒粳米,和些十香瓜,几块乳饼,与你老人家吃粥儿。
据《清稗类钞》“鲍螺”条载:
乾隆时,有以牛乳煮令百沸,点以青盐卤,使凝结成饼,佐以香
粳米粥,食之,绝佳。从制作方法上看,这里说的“饼”就是乳饼,
可见以乳饼佐粥,是当时的常法。
乳饼的制作,清代李化楠《醒园录》有详细描述:
初次,用乳一盏,配好米醋半盏,和匀,放滚水中烫热,用手捏
之,自然成饼。二次,将成饼原水,只下乳一盏,不用加醋。三、四
次,各加米醋少许,原水不可丢弃。后仿此。其乳饼若要吃成些,仍
留原汁,加盐少许亦可。或将乳、醋另盛一碗,置滚水中,预先烫热,
然后量乳一杯,和醋少许,捏之成饼。二、三次时,乳中之汁,若剩
至太多,即当倾去,只留少许。
李化楠是四川人,曾在浙江做过地方官,“厨人进而甘焉者,随
访而志诸册”。显然乳饼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但是今天乳饼在川、
浙两地似乎已经“式微”了,而在西南边陲的云南,仍可见食品小摊
上摆着大块豆腐于似的乳饼,形状或方或圆,买回家煎也可,煮也可。
切成薄片跟火腿同蒸,颜色红白相间,不用说尝,看一眼也会引起食
欲的,当地常用来待客。
乳饼味甘,性微寒,可入药。唐代萧炳《四声本草》载:
(乳饼)治赤白痢,切如豆大,面拌,酸浆水煮二十馀沸,顿服,小
儿服之弥佳。
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是蒙古人,他著的《饮膳正要》也收了
这个方子,谓“乳饼一个,切做豆子样”,“用面拌,煮熟,空腹食
之”,“主疗脾胃虚弱,赤白泄痢”。从文字上看,忽思慧的食疗方
取自《四声本草》,但果真若能探本究原,发明这种食疗法的或许正
是忽思慧的祖先们呢。
乳饼还叫乳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是以“乳腐”为正名,
把“乳饼”作释名。江南把豆腐乳也称作“乳腐”,如袁枚《随园食
单》提到的“虾子腐”、“广西白乳腐”、“王库官家制”及“苏州
温将军庙前”卖的乳腐,都是豆腐乳,北方叫做酱豆腐的那种,跟牛
奶作原料的乳腐不同。
说到乳腐,还有一则小掌故可谈。唐李肇《国史补》载:
穆氏兄弟四人:赞、质、员、赏。时人谓赞俗而有格为酪;质美
而多入为酥;员为醍醐,言粹而少用;赏为乳腐,言最凡固也。
乳酪、酥油、醍醐、乳腐都是乳制品。把动物的乳汁煮沸,搅动,
晾凉,取出上面的浮层,是为酥(奶油);剩下的发酵成半凝固状为酪;
醍醐是从酥中提取清纯者,为乳之精品。唐朝穆宁有四个儿子,老大
穆赞“俗而有格”,被比作酪;老二穆质“美而多文”,被比作酥;
老三穆员“粹而少用”,被比作醍醐;老四穆赏“最凡固”,被比作
乳腐。你瞧,乳腐的品格不正是这样平凡而结实的吗!
蚫螺
蚫螺也是一种乳制品。南宋末年人的著作,如《梦粱录》、《武
林旧事》等,已载其名。《清稗类钞》谓“始于鲍氏,故名鲍罗,亦
名鲍酪”,不一定靠得住。
《金瓶梅》里数处写到蚫螺,笔墨集中的一次是在第六十七回:
伯爵道:“好呀,拿过来,我正要尝尝。死了我一个女儿会拣泡
螺儿,如今又是一个女儿会拣了。”先捏了一个放在口内,又拈了一
个递与温秀才,说道:“老先儿,你也尝尝!吃了牙老重生,抽胎换骨;
眼见稀奇物,胜活十年人!”温秀才呷在口内,入口而化,说道:“此
物出于西域,非人间可有;沃肺融心,实上方之佳味。”
这段文字,固是为了写出油滑篾客对穷酸秀才的揶揄,以及腐陋
秀才强不知以为知的信口捏弄,不免有所夸大渲染,但蚫螺也确非寻
常人常见的食品。明张岱《陶庵梦忆》“乳酪”条记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