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泰戈尔:《吉檀迦利》.pdfVIP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泰戈尔:《吉檀迦利》.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泰戈尔:《吉檀

迦利》

内容梗概

第17篇是序曲,唱出了诗人愿意听从神的召唤,在光

辉照亮世界、气息透彻诸天的神的音乐里成为俘虏,以对生

命的赞歌实现与神合一的愿望。

第836篇是第一乐章,主题是对神的思念。诗人先写神

就在最贫贱的人群中歇足,继而写自己对神的渴慕与追随以

及神的不可及。诗人在追随神的道路上星夜兼程,遍寻广漠

的世界乃至于众多的星球。然而诗人的小我恬不知耻、昂首

阔步,诗人的真我却被接天的高墙所囚禁。诗人明白身上那

华丽的衣不过是尘土与死亡却又热爱地把它们拥抱,在自以

为胜过世人的财富与权势的宝库里做了囚人。这一乐章在祈

求神的拯救与赐福里渐渐落幕。

第3755篇为第二乐章,主题为对神的接近。新的音乐

从诗人心中迸出。诗人以更加炽烈的感情呼唤神的降临,想

象神来临时的欢乐。诗人在清晓的密语中幻想与神同去泛舟

湖上作无目的无终止的遨游;在诗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神

化身为素不相识的凡人,在被我遗忘的回忆里烙上永生的签

印。诗人坚信神一直在走来,在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年代,

每日每夜。

第5686篇是第三乐章,这一乐章是感情更炽烈、情绪

更高昂的欢乐颂。诗人先纵情歌唱神带给世界的无限欢乐和

光明,接着又凄然低吟人与神分离的痛苦。神创造人之后,

两者自然分离。然而,正是神的这种自我分离才显示出神存

在的意义并让人看到神的面貌。只有在人留下生命的果实返

回神的殿堂之后,这种分离的痛苦才会结束。最终明白是他

畏缩着不肯舍生因此不得以投入生命的伟大海洋,由此诗篇

步入了死亡的篇章。

第87100篇是第四乐章,主题是死亡颂。诗人操着生命

之琴,弹着永恒的音符,渴望着死于不死之中,来获得新的、

永恒的生命。

第101103是诗篇的尾声,概括了诗集的内容和意义。

诗人表明自己一直在用歌寻找神。他把神的故事编成不朽的

歌,从中倾吐心中的隐秘。他祈望自己所有的诗歌汇聚成一

股洪流,注入静寂的大海,让自己的生命启程回到永恒的家

中。

研究综述

我国第一个注意到并动手翻译《吉檀迦利》的人是陈独

秀。他在1915年刊行的《青年杂志》上以《赞歌》为题发

表了其中四篇的译文。后来先后有刘半农、郑振铎、陈南士、

赵景深、李金发、施蜇存、谢冰心等人选译或全译过这部诗

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谢冰心的译本。1986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出版了吴岩的新译本。80余年来,这部

诗集在我国读者中广泛流传,对我国现代新诗和抒情散文诗

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诗集名吉檀迦利乃是孟加拉语Gitanjali的音译。Gita之

意为歌,Anjali之意为献。泰戈尔在将其译成英文时加上了

SongOfferings(歌之献)的副标题。至于这些诗歌究竟是献

给谁的,这一问题成为研究界的一个焦点。《吉檀迦利》诗

歌意象朦胧迷离,加之阅读者各自文化底蕴的差异,以至于

在辨析把握诗作命意和审视界定诗中所颂之神的精神内质

方面,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流评论认为诗中神

明的本质属性,当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中梵的观念类同,泰

戈尔所刻意寻觅和执著追求的与神同一,也正是印度传统精

神文明中人与自然交感、物质和精神通同的梵我如一的境

界。关于泰戈尔的思想,郭沫若曾说:其全部是由梵的现实,

我的尊严,爱的福音所构成,也便是印度从古代以来,在婆

罗门的经典《优婆尼塞图》与吠檀多派的哲学中流贯着的全

部。季羡林先生更进一步阐释为:这种思想主张宇宙万有,

同源一体,这个一体在就叫做梵。大部分学者都认同这个观

点,殷人平甚至专门发表了《试论〈奥义书〉对泰戈尔〈吉

檀迦利〉的一文》来论述《吉檀迦利》和《奥义书》的渊源

关系。他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其一,《吉檀迦利》所

颂之神与《奥义书》之梵同出一辙;其二,梵我如一的境界

与神人同一的思想基本一致;其三,《吉檀迦利》充分表现

了《奥义书》所弘扬的阿特曼四位说。

王燕在其《泰戈尔抒情诗窥微》中对梵和所颂之神以及

它们的关系做了较好的整理。她认为诗中,泰戈尔将主观理

念中占主导地位的精神本体以对象化的形式膜拜为肉体、光

明和诗才之神,指认其为万王之王、太阳、光明、圣者,父

亲、我的主,直至上帝,体现出强烈的信仰意识和虔诚的宗

教感情。梵(Brahman)在印度传统宗教信仰中,是一种无

所不在、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和派生

文档评论(0)

135****356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