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雕刻中的供养人服饰调查研究.docxVIP

云冈石窟雕刻中的供养人服饰调查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冈石窟雕刻中的供养人服饰调查研究 在云冈石窟成千上万的人物雕塑中,喂养儿童的服装最能直接反映出朝鲜的社会特征。虽然收养儿童的雕塑数量有限,但雕刻的位置并不显著,因此过去的岁月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有一些文章作过论述, 但鲜有详论者。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冈石窟雕刻中的供养人服饰雕刻的调查分析, 阐述北朝社会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风貌, 以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北魏平城时期服饰的基本特征和社会生活习俗。 在云冈石窟中, 几乎每个洞窟都有供养人 (本文所指的供养人不包括供养天人和供养菩萨) 的雕刻, 它们或簇拥在佛龛周围, 或位于窟内四壁下部, 更多地则是位于龛下、铭刻石 (或博山炉) 两旁, 就其位置而言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位于佛龛、佛教故事龛周围, 雕刻于主像旁侧。一般雕刻供养人的数量较少, 以1~2人者为多数, 是佛龛雕刻内容的一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烘托龛内雕刻的主题内容, 渲染气氛、增加画面的可读性。他们双手合十或双手捧物作供养状, 虔诚地拱立在主佛周围。 (2) 位于形龛或形龛楣内的供养人。形龛楣内多数是刻七佛, 但也有一小部分龛楣内正中雕刻坐佛, 两侧各雕三躯供养人的形象, 这些供养人雕刻均侧身面向正中坐佛, 有的还雕有圆形头光, 发髻高耸, 双手合十, 双腿呈胡跪状, 着帔帛, 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3) 位于佛龛下铭刻石 (或博山炉) 两旁, 这是云冈石窟供养人雕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两列供养人, 均侧身面向中央, 多数情况下是男女分列, 相当数量供养人行列的首位为僧侣形象, 其“敷导民俗”的作用可见一斑。 (4) 位于窟内四壁下部。二、三期这种形式较普遍。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洞窟的下部 (西部小窟也有这种形式, 供养人雕刻的高度在40~70厘米不等) , 其高度均在1.5~2米左右, 是对平城各类人物的客观描述,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结构。 从云冈供养人服饰雕刻来看, 可以分为四类:一、僧侣服饰;二、鲜卑服饰;三、汉式服饰;四、胡风汉服。其中前三类是云冈石窟供养人服饰雕刻的主流, 后一类只是将前面提到的第二、三类服饰加以揉和后形成的一种服装样式, 并不是云冈供养人服饰雕刻的主要表现形式, 雕刻数量亦十分有限。 一、 供养人高校的更新表现形式 供养人中的僧侣形象, 在云冈石窟中的雕刻数量并不是很多, 其表现形式, 多数位于供养人行列之首位, 也有呈比丘 (或比丘尼) 供养行列出现的。其服饰特征十分明显,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裸肩右肩式的装饰长长品 袈裟是佛教徒的法服。其形制为长布不加任何裁剪, 法衣裹身, 又称赤布僧伽梨。袒右肩式袈裟, 即斜披袈裟, 以赤布僧伽梨绕腰络腋, 覆左肩, 袒右臂 (或半袒右臂) , 露出僧支。这种服装源于古代印度人的一般服饰。《大智度论》卷第七《佛土愿释论》中说:“佛初成道, 菩萨夜三昼三。六时礼请, 偏袒右肩合掌言……”。“是以天竺国法, 尽敬于所尊, 表诚于神明, 率皆袒服, 所谓去饰之基者也。”由此可见, 袒右肩服饰是古代印度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服饰, 印度佛像的服装亦如此。而在中国, 裸肩露肉是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 是一般人所不能接受的。所以, “魏时请僧于内恣, 宫人见僧偏袒, 不以为善, 遂作此衣施僧, 即偏衫右边。”这种服装就是所谓的“因复左肩, 右开左合”的形式。与云冈石窟第一期造像中的佛像服装完全相同。这种袈裟在云冈石窟供养人服饰中有两种表现样式, A:半袒右肩式。以长布绕腰络腋, 覆左肩, 右臂呈半袒状, 一部分衣服从左臂绕下, 个别内雕长裙。这种服饰多见于云冈第二期雕刻, 后逐渐消失 (图一) 。B:偏衫。偏衫这种形式多出现在云冈第三期石窟雕刻中的龛楣内, 不见于第一、二期。绝大部分用于表现七坐佛, 只雕刻出服装的右衣领, 其余无雕饰。这种服饰表现僧侣供养人的仅是个别现象。这种形式的服饰也可以说是偏袒右肩式袈裟在第三期雕刻中的一种简化后较程式化的表现形式。 第9窟前室北壁门拱右侧二佛并坐龛左侧雕了1躯弟子供养形象 (圆形头光为后世所绘) , 身着半袒右肩式袈裟, 袈裟上雕刻有排列整齐的长方形格子, 融入了田相衣的成份, 二者结合, 形成这类服饰的另一种形式。清代在其身上大施彩绘, 使其色泽艳丽, 同时又不失其高贵典雅的儒士风范。 2. 室北壁门拱右第二佛并坐浚石土服饰 通肩大衣是僧侣供养造像的主要服饰之一。源于犍陀罗佛像的服饰。“以角搭肩, 衣便绕颈”的通肩式袈裟在云冈石窟雕刻中有三种表现样式。A式:通肩大衣, 圆领窄袖, 衣下部为直筒形, 且大衣下摆平直至脚踝处, 露足 (图二) 。云冈石窟第9窟前室北壁门拱右侧二佛并坐龛的右侧雕1躯弟子供养形象, 着圆领通肩衣, 窄袖, 通肩大衣上雕刻有排列整齐的长方形格子 (该像后世予以彩绘)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