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全国通用).pptxVIP

《诫子书》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全国通用).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诫子书》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诸葛亮,字____,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____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默写课文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重点词语解释(红色字词)

《诫子书》1、静以修身2、非淡泊无以明志3、非宁静无以致远4、非学无以广才5、淫漫则不能励精

《诫子书》1、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3、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5、淫漫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振奋精神。

《诫子书》6、险躁则不能治性7、年与时驰8、意与日去9、枯落:10、多不接世11、将复何及!

6、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险,轻薄;修养性情。治,修养。7、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8、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9、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10、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11、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主旨概括】本文是诸葛亮劝诫儿子的信,告诉儿子修身治学的道理以及成才要具备的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课外拓展一

苏轼少时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注】①洵:指苏轼的父亲苏洵。②范滂:东汉人,以清节闻名,不惜以死护名节。其母亦深明大义。③修:指欧阳修。④梅圣俞:北宋诗人。

1.选出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1)例句: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A.猛浪若奔B.未若柳絮因风起C.仿佛若有光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解析】例句中的“若”是“如果”的意思,A、C项中的“若”是“好像”的意思,B项中的“若”指“如,比得上”,D项中的“若”是“如果”的意思。故选D。

(2)例句:比冠,博通经史()A.欲把西湖比西子B.其两膝相比者C.无与伦比D.比至陈,车六七百乘【解析】例句中的“比”是“等到”的意思,四个选项中的“比”分别是“比作”“靠近”“比得上”“等到”的意思。故选D。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就能说出其中的要义。【解析】注意句中“闻”翻译为“听到”,“辄”翻译为“就”。3.请写出本文所含的一个成语:____。【解析】从原文中“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得出成语“出人头地”

4.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从小接受母亲良好的家庭教育。B.苏轼以范滂为榜样得到母亲的鼓励。C.苏轼与欧阳修是同时代的青年才俊。D.苏轼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让众人信服。【解析】从文中“比冠”“嘉祐二年,试礼部”“后以书见修”“老夫当避路”可知,苏轼为当时的青年才俊,而欧阳修已非青年。

译文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各地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就能说出其中的要义。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感慨地叹了?气,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等到苏轼二十岁时,他已经精通经书和史书。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凭着对《春秋》经义的解读取得第一名。后来他又拿着推荐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路,让这个人出人头地。”听到的人一开始议论纷纷,心里不满,过了很久才心服口服。

课外拓展二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医学电子书,案列评析、合同PDF、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中考、高考复习专题资料、试卷、真题、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