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八一勋章的人物事迹材料5篇
八一勋章的人物事迹材料5篇
“八一勋章”授予在维护国家主权、平安、进展利益,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在全国、全军有深远影响的军队人员。以下是我收集的关于八一勋章的人物事迹材料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八一勋章的人物事迹材料【篇1】
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月,排雷是最危急的军事任务之一,排雷兵是离生死最近的军人,雷场便是战场。
杜富国参与的这次中越边疆云南段扫雷行动,是继1992年、1997年两次大排雷之后的第三次大排雷行动。
统帅号令如山,战士快速行动。当时,还在原边防某团教育队担当炊事员的杜富国,得知组建扫雷大队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向连队党支部递交申请,主动请缨参与排雷。身边有战友劝他,排雷如刀尖上跳舞,每天都与“死神”打交道,何必去冒这个险。他坚决地说:“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现在国家有需要,我们决不能后退半步。”。
从2022年6月开头,杜富国和来自不同单位的战友,义无反顾踏上了为人民扫雷的征程。刚到扫雷大队时,队干部预备支配杜富国到炊事班,但他坚决要求去战斗班,坚决说道:“既然申请来扫雷,就要到一线去战斗!”
练就“金刚钻”,才能和死亡叫板。雷场看似安静无声,实则凶险残酷。杜富国悄悄告诫自己:“排雷,没有真本领不行,学不好排雷理论,就扫不了雷、保不了命,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
新兵下连时,他成了连队出名的“训练狂人”;理论学习不明白,点滴时间啃教材;专业技能不达标、午睡时间练一练;体能素养跟不上、早晚负重跑一趟。经过刻苦训练和不懈努力,最终他凭借过硬的军事技能和坚韧的拼搏精神走在了连队前列。
超乎常人的毅力与付出勤学苦练,让杜富国成为了单位出名的“多面手”“实干家”,是每个连队都争着要的“珍宝疙瘩”。
当兵半年,他就被破格推举参与原边防某团预提指挥士官集训,上等兵期间就担当副班长,成为连队官兵学习的榜样。入伍8年,他被5个单位争先选调、从事4个专业,始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为学深悟透扫雷理论,他把学问要点写成小纸条、制成小卡片,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背一背,晚上熄灯后常常加班加点,缠着身边战友讨教至深夜。为娴熟把握排雷技能,他严格根据程序反复练习,别人练1个小时,他练2个小时,每个动作都重复上百遍;为训练探雷针手感,每天坚持练习上万针,像绣花一样将分队前的草皮翻了个遍;为娴熟探雷器,将铁钉、石块、弹片等混合埋设,并使用斜放、混合、掩盖等方法增加难度,3个月的训练期还没结束,他就娴熟把握了10余种地雷的排解方法,做到探雷器一探就能精确?????辨别地雷埋设位置、知晓地雷种类。在临战训练综合性考核中,全部考核科目被评为全优。3年来,杜富国累计排出各类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
在天保口岸、马嘿、老山、662.6高地等因雷而令人生畏的“骷髅地带”。杜富国总是坚持第一个进雷场,第一个设置炸药,第一个引爆,第一个搜排,大家都称他为“雷大胆”。
开拓通路时,他打破固有逐点逐片爆破作业方式,提出田字分割爆破、多人多块同步作业的方法,实践中有效提升了搜排效率,得到广泛推广,被大家称为“田字切割法”;探测作业中,他反复琢磨教材中“连续扫描探测、目标精确定位”十字交叉定位法,渐渐摸索出“分块扫描、木棍标识、交叉划线、精确定位”的搜排要诀,极大提高了探测速度和精度,是全队把握这一方法最娴熟的作业手;运输弹体上,他合理区分排解爆炸物的规格尺寸、性能种类,手工制作了10余种装运沙箱,较好地提升了搬运效益和平安系数。他凭借平常扎实的训练积累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排解了一颗颗“索命雷”,铺设了一条条“平安道”。
军人血性:把危急给自己把平安给战友。
中越边疆云南段第三次大扫雷,雷场地势险,大都处于陡峭的山崖、茂密的丛林、锐利的山石中,机械作业几乎无法绽开,只能采纳爆破和人工搜排的方式;自然环境差,气温高,雨量大,常常发生山洪、塌方和山体滑坡;雷障种类多,布雷密度高,每平方公里布雷达数千枚。
在八里河东山某雷场,班长刘贵涛探到1枚罕见而危急的抛撒雷。没等刘贵涛命令杜富国撤下时,他就抢先道:“班长,我来吧。”
“他就是这样,不管与上级还是下级同组作业,都‘强词夺理’争着上。”杜富国负伤后,刘贵涛回忆起这些细节,抹着泪说:“他其实是不想让别人冒险,这早已成了他的习惯。”
生死一线,视死如归,哪里有任务杜富国就消失在哪里,哪里雷最多杜富国就铆在哪里,哪里有危急杜富国就冲锋在哪里,他的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却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每次扫雷杜富国总是第一个喊出“让我来,我先上”,背着50多斤重的炸药拉着绳索滑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