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语文暑假衔接课04 秋季高一新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四(学生版).pdfVIP

新高一语文暑假衔接课04 秋季高一新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四(学生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古代,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从篆八卦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市场监管,从书法看,不失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被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近代流行的印刷用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不能认其为书法至于篆隶行草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因为任何书写刻,凭借特

高一新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四

(全国新高考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门极为

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可以说,在

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在众多的论著

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

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

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

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东汉的蔡邕

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

阵图〉》中也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

气和,则契于妙。”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

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

与此相对,炽情态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韩

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昔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

悲、愉佚、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怀素在《自

序帖》中也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叫绝三五声,满壁纵

横千万字。”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这是

一种酒神式的浪漫主义的创作心态。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古人认为,书写

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其次,古

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再次,古人认为,书法

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

1

“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正因为如此,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

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

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

原形,如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

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

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

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

象是追求形似。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

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

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前者是创造想象的

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

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因素的重

要作用。

材料二:

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从篆籀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

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东汉《熹

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饬,从书法看,不失众

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近代流行的印刷用宋体字,

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不能认其为书法。至于篆、隶、行、

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

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因为任何书写(刻),凭借特定的工具全

出以个人行为。书写中的思想,都倾向于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并且区别于自己而

不会重复。有以仿宋印刷体的笔法相对应于楷体书法,应是对楷书的误解。楷书

不但与印刷体有别,楷书的笔法,在每个书家那里也是不同的。所以即使教初学

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

(张守世《书法回归“心画”本体》,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裁判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汇集:高考、中考及小学各类真题、试题、教案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0013120000050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